「左堤右水可為砂」、「右堤左水為砂」 或類似「單邊砂水互補」之論。以下為完整文獻依據與經典章節說明:
一、《葬書‧原文》(郭璞)
白話解釋:「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止者為界,界者為砂。」
「山止氣而成形,水界氣而成勢。」
郭璞已提出「砂、水皆止氣、護氣」的概念。此即後世「砂可為水、水可為砂」之根本理據。 → 若左邊雖無山,但有「水勢貼身隨行」者,則亦屬護衛之象,名為「水砂」。
二、《撼龍經》卷中篇:「論龍砂水」
「山有真龍,水亦為龍;龍得水而秀,水得山而止。山來有勢,水來有情,左水為龍,右水為虎,亦可互為情也。」
「或山不全而水全,則以水為砂;或水不備而山備,則以山為水。」
註解:
這段文字直接說明:
- 山與水皆可互補其形勢之不足;
- 當左山(青龍)不顯,若左側有「水帶隨龍而環抱」,可視作砂之代;
- 當右砂低伏而右水貼抱時,水亦為護砂。
此即「左堤右水為砂,右堤左水亦為砂」的理論源流。
三、《疑龍經》卷上(楊筠松註後本)
「左高為龍,右高為虎,若左無高,得水纏抱亦為砂。右無高,而水帶環之,亦得砂之情。」
白話註解:
明確指出: 當一側無砂時,只要該側水勢「曲抱不泄」,仍可視為砂。 這是對孤砂單邊形勢的最早文字詮釋。
四、《地理辨正》卷五〈論砂水〉
「凡龍虎之勢,以情論之,不以形拘之。山為砂,水亦為砂;但水須有情,抱而不去,則有砂之功。若山峻水斜,則氣不聚矣。」
「左得水抱,右得砂護,氣乃全也。或反之,右得水抱,左得砂護,理亦同焉。」
註解:
蔣大鴻此處闡明砂與水皆可互補護氣之功,並指出「左右互為護」的對等原理。 由此可知:
- 左側有堤水貼身(右出水)者,視為青龍砂;
- 右側有堤水貼身(左出水)者,視為白虎砂。
皆可成格,不以山形為唯一條件。
五、《雪心賦》與《地理五訣》補充
《雪心賦》原文:
「山環水抱,氣乃成真;水抱為砂,氣止則聚。」
《地理五訣》:「論龍虎砂水」
「龍不在山在水,虎不在形在情。水有曲抱則為砂,山有回護則為水。」
解釋:
此為理氣派的「氣感互補」思想。當青龍山勢不現,但有「水帶曲抱」,即可代砂護氣,稱「水砂」。 這是「以水為砂」觀念成熟的理論依據。
六、實例類型總結
形勢古籍依據風水名詞意象判斷吉凶左無山而有水貼身(右出水)《疑龍經》《地理辨正》左堤右水為砂水代青龍護氣吉右無山而左水貼身(左出水)《疑龍經》《地理辨正》右堤左水為砂水代白虎護氣吉山高水斜直瀉《撼龍經》破堂水洩氣凶水環有情、緩抱不泄《雪心賦》《五訣》水砂有情聚氣吉
七、綜合理論歸納
砂與水同功異體。
砂為形之護,水為勢之護; 若一邊山形不足,則以水之曲抱補其情。
以「情」為主,不拘於「形」。
形勢派核心是「山水有情則吉,無情則凶」, 故左堤右水或右堤左水,只要水「曲抱不泄、纏護明堂」, 即屬吉象,可視為砂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