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老師推薦了幾本書:心靈寫作、狂野寫作、呼吸寫作、生命寫作、如何寫出好人生、沙發上的說話課、開啟多重宇宙的自動書寫──、重啟人生的十七個練習。最後兩本是新面孔。
接著分組玩了個小遊戲,從隊友間找出三人共同擁有的特質,我們這一組寫下了閱讀、用右手寫字、喜歡秋天、葷食者、短髮、戴眼鏡、睡午覺的習慣、住透天厝、喜歡坐火車、喜歡台東、不愛剝蝦、喜愛海鮮、喜歡巷弄、認為巷弄中的建築有一定程度的美感。
其他組別提到了都曾到過法國與瑞士自助旅行、駕照、兩個小孩的母親、家中的獨女、在不熱的天氣散步,喜歡中式的鹹食早點、討厭夏天及黏膩的汗、在湖畔與另一半約會、都曾創作故事與說故事,大致是以上。
老師說了一段關於重新開始的談話。
當在進行過「我是誰──」的自動書寫後,老師提出了不要評價自己的技巧,我知道這也是一種挖掘潛意識的練習模式,或說探索模式。
從一堆「我是誰」中去探索潛意識的自己,找出矛盾的地方,看矛盾是先天還是後天所造成的,最後尋找「構成我的必要條件」。
當我玩笑地說編故事是一種不切實際時,這組的一位同學立即說明那是她的想法。在我聽來似乎是對「不切實際」這幾個字做出辯護。我當下反思,我常常因為略帶玩笑(惡意、諷刺、取笑)的幽默感會讓特定的人產生這種做出辯解的反應。我以為的幽默是可以就這樣不做反饋地完成,又或者自認為與對方已達成某種默契,甚至認為自己很清楚對方的必然反應,也認為這必然反應是一種安全的社交,所以會不加控制地說出玩笑。不過我仍得認真思考這樣的行為到底合不合適,會不會有擦槍走火的一天。
玩笑是這天潛藏的元素。
我也發現總有人活在過去。不過這是我的偏見。
如果我不怕痛,我就不再是我。
害怕與痛哪個難受
我有點不太喜歡聽別人說生命故事(那種充滿家庭色彩與豐功偉業的)
不過這樣的想法也需要經過考證才行,我擔心又是偏見。
偏見是這天潛藏的元素。
不要那麼快走向終點,讓文字與故事稍作逗留。
原本無法上的曉翎突然出現在教室,明明早上還一起讀書會,結果硬是搞神祕要給我們驚喜。我想大家都喜歡這樣上課的氛圍吧,我不敢邀功,但我覺得讀書會成員們向心力相當的好,我不知怎麼地覺得自己也有那麼一點點的功勞。.
如果給個標題叫中年徬徨時,或是把核心放在中年出現青春期的叛逆,會不會是一個題材,但這好像應該叫更年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