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花蓮・豐濱國小|Cilangasan 山腳下,阿美族第一所實驗小學

2021/09/0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原為太巴塱公學校之分校,於民國前兩年正式設校,歷經貓公學校(民國四年)、公蕃人公學校(民國六年)、豐濱公學校(民國 27 年),於光復後(民 34 年)正名豐濱國民學校,且在民國 57 年改稱豐濱國民小學迄今。108 年,學校正式轉型為「豐濱國小阿美族聖山 Cilangasan 實驗學校」,成為全台第一所體制內的阿美族實驗學校。
豐濱國小校門。(繪圖:Amo)
從富田、玉里、瑞穗到光復,帶著花東縱谷的看見與故事,我決定繼續往東,前往看得見海的地方-豐濱。連結光復鄉與豐濱鄉的「光豐公路」(即台 11 甲)是舊時的台 11 主線,始於馬太鞍、終於貓公,橫切海岸山脈的彎曲路多,車速不宜過快。半小時後,便能感受縱谷沒有的元素,取代綠景的是一片藍,那藍是海、是魚,亦是豐濱鄉的代表色。
豐濱國小校徽和豐濱鄉鄉徽都有海與鯨豚。(攝影:Amo)
從貓公到豐濱-奇拉雅山下的阿美族人
豐濱舊名「貓公」,源自當地四處可見的「貓公草」(即文殊蘭),其阿美族語便是 Fakong。Fakong 在阿美族文化裡的用途很多,早期多用來護膚,也能煮成草藥幫助婦女產後恢復元氣,可謂阿美族人坐月子聖品。不過,「貓公」的由來還有另一說,根據《花蓮縣鄉土史料》記載,相傳在清朝住著一位有錢人,他在住家附近發現一塊貌似公貓的金塊,便稱此地為「貓公」。
日治時期因應政府制度,貓公曾改制為「新社區」、「新社庄」。國民政府接手後,認為「新社」與當時「台中縣新社鄉」撞名,又覺得「貓公」二字不雅,遂以「漁獲量『豐』富而景觀宜人,地理位置『濱』臨太平洋」為由,改稱「豐濱鄉」。據豐濱鄉公所描述,此地「豐富的」社群部落,以其傳統慶典與生活文化為「濱海山城」綻放精彩的四季風情。
若有仔細逛過太巴塱國小,或許對貓公並不陌生。當時提到,位於豐濱鄉貓公「奇拉雅山」(Cilangasan)被視為阿美聖山,因其為阿美族繁衍後嗣的發源地。現今阿美族可分為五大群,依照地區概分為:
  • 北部阿美(又稱為南勢阿美群);
  • 中部阿美(包括花東縱谷的秀姑巒阿美群、海岸阿美群);
  • 南部阿美(臺東阿美群、恆春阿美群)。
根據調查,這五大阿美族亞群大部分的祖源與發展史,皆與奇拉雅山有直接或間接關係。儘管歷經多次遷徙,以 Cilangasan 為氏族名號的阿美族人,仍存在於各部落。
全名「花蓮縣豐濱鄉豐濱國小阿美族聖山 Cilangasan 實驗學校」。(攝影:Amo)
阿美本位-全台第一所阿美族實驗學校
豐濱國小是我的逛校園旅程中,遇見的第一間原住民實驗小學(先前走過的拯民國小也是實驗小學唷)。
回溯自民國 103 年,教育部公布《實驗教育三法》,其中〈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提供公立學校轉型的機會,讓偏鄉學校或原住民小校有機會跳脫固有學校體制,以更彈性的辦學策略,促進教育多元發展。民國 105 年,原住民族實驗教育首先於台中「博屋瑪國小」(泰雅族)及屏東「地磨兒國小」(排灣族)響起號角,許多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學校,如雨後春筍般探出頭來。
花蓮在民國 107 年迎來第一所原住民實驗學校-萬榮太魯閣民族教育小學,以推展太魯閣族文化實踐教育,也是太魯閣族(Truku)第一所實驗小學。隔年(民國 108 年),豐濱國小轉型為「豐濱國小阿美族聖山 Cilangasan 實驗學校」,成為全台灣第一所阿美族實驗小學,而「鶴岡國小秀姑巒阿美族 Olaw 實驗小學」(民國 109)與「永豐國小 Cilamitay 阿美族實驗小學」(民國 110)亦相繼轉型。換句話說,花蓮縣連續四年正式成立四所體制內原住民族實驗小學,其中阿美族就佔了三所,展現以教育為文化奠基、傳承部落生活智慧的決心。
轉型成原住民實驗小學,不同之處在哪裡呢?以體制內實驗小學來說,主要領域課程(國、數、自、社、英)不變,而其他非主科課程如生活、綜合、藝術、體育則整合為民族實驗教育,依據阿美族傳統文化與節慶排定課程(如上學年度的故事節、酒釀節,下學年度的聖山節、豐收節),找回與文化的連結。
班級命名,就是將阿美文化融入校園生活的例子。夥伴分享,在阿美族的文化裡,會依年齡將人分成不同的年齡階級,並在許多祭儀或部落事務中負責不同的工作。在學校,每個年級都會有自己的年齡階級,因此學校便將該文化納入班級命名,依據導師對孩子的觀察與期待而為班級命名,除了一年級,二至六年級會舉行班級命名儀式,也成為豐濱國小特色之一。
110 學年度豐濱國小各年級的年齡階級名稱:
  • 二年級:La Oway「黃藤」,期待孩子在不同環境都能自在生長;
  • 三年級:La Tektek「定樁」,為實驗教育第一年入學的孩子;
  • 四年級:La Olah「喜歡」,該班為好奇寶寶,喜歡嘗試新東西;
  • 五年級:La Toron「麻糬」,可塑性很高的一群孩子;
  • 六年級:La Cidal「太陽」熱力四射、很熱情、很嗨的孩子。
  • 今年畢業班:La Tingting 為「芒草掃把」,表示「乾淨」之意,因為老師和學生都愛乾淨!
由於命名後就不會再更動,在命名年齡階級時,導師都會特別慎重選詞,並反覆與族語老師討論該意象有沒有適合的族語用詞。例如:阿美族語沒有「自由」這個詞,必須用其他事物來描繪,而「鳥」(ayam)又太過籠統,會吃作物的老鷹在部落就不受歡迎,不同於漢人對鳥與自由的聯想,非常有趣!
位於校舍頂樓的傳統屋,據說文化課偶爾也會在此上課。(攝影:Amo)
藏在校園裡的阿美文化
阿美圖案的馬賽克牆。(攝影:Amo)
豐濱國小校舍主體雖為傳統白磁磚式建築,卻在許多細節點綴著阿美文化的色彩。像是校門口黑底紅色三角形的圖騰意象(如首圖),以及一整面阿美族卡通圖案的馬賽克牆。
在校舍後方的草坪,看似雜物散落,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是早期族人的生活工具,像是以竹子束成的圓錐物,便是捕魚或釣魚的裝魚器具「魚簍」(dangko)。即便是工作室,校方也用樹枝陳設、掛上寫有「Pacefa 雜工坊」的木牌,為該空間增添不少生活感。
捕魚用工具:魚簍。(攝影:Amo)
特別喜歡寫著「Pacefa 雜工坊」的牌子。(攝影:Amo)
最令人震驚的是,豐濱國小竟然有間室內游泳池!根據網路資料顯示,該游泳池是在民國 99 年正式啟用,打通兩間教室所建置之長 15 公尺、寬 3 公尺、深 1 公尺的室內游泳池,雖然不是正規的游泳池,卻是當年花蓮縣少數有游泳池的國中小學之一(當年全縣僅十三所國中小學有游泳池)。
目前沒有使用的游泳池。(攝影:Amo)
儘管在我踏訪學校的此刻,游泳池並沒有在使用,我仍忍不著想像孩子們滿心期待跑來這裡上課的模樣。曾經有部落孩子告訴我,升上三年級最讓他期待的,就是每兩週一次的游泳課了!
謝謝夥伴,讓我有機會踏訪豐濱國小,認識全台第一間阿美族實驗小學,讓我有機會了解什麼是原住民族實驗教育,並以不同的視角逛校園,也才能完整介紹「年齡階級命名」這麼特殊的傳統。踏入相對不熟悉的文化環境,卻要肩負起文化教學的重任,我看見你非但沒有放棄,還卯起來自學阿美族語、考族語認證,全為了融入在地,幫助孩子能與自身文化連結,這群孩子能有你的陪伴,肯定是相當幸運的!
後面投影片是不是「魚簍」呢?(攝影:Amo)

參考資料:
1. 豐濱國小網頁。豐濱國小創校100週年校慶專輯連結
2. 豐濱鄉公所網頁、豐濱鄉 wiki
3. 原住民委員會-阿美族介紹
4. 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豐濱之最 大貓公部落因植物得名報導
5. 天下獨立評論:花蓮豐濱,全國第一所「阿美族實驗學校」-報導
6. 日出、飛魚、貓公草—阿美族聖山山腳下的豐濱部落傳說文章
7. 鮑瑤鋒〈公立小學推動學校型態實驗教育面面觀—以臺中市為例〉評論
8. 自由時報-〈全縣中小學 僅13校有泳池〉報導、原住民族電視台報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moLin
AmoLin
記性很差,但又捨不得忘掉那些感受,所以就交給文字吧! 歡迎合作交流:[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