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式歷史紀錄係從所謂「史前時代」開始,經所謂三皇五帝「傳說時代」、夏商周、秦始皇帝、西漢、東漢、唐朝、元朝、明朝、清朝,至民國時代等。本篇即以此歷史紀錄為基點來說明中國歷史信仰變化及曾經與上帝的相遇與相離之經過與重要事件...。
中國正式歷史紀錄係從所謂「史前時代」開始,經所謂三皇五帝「傳說時代」、夏商周、秦始皇帝、西漢、東漢、唐朝、元朝、明朝、清朝,至民國時代等。本篇即以此歷史紀錄為基點來說明中國歷史信仰變化及曾經與上帝的相遇與相離之經過與重要事件。(參圖1:中國歷史信仰變化關係)。中國的原始宗教是一神教的,崇拜天上的創造者或上帝,他的仁慈的祝福是由皇帝作為大祭司和中保。然而,隨著道教和佛教觀念的引入,中國人的獻祭儀式的所有原始意義都喪失了;同時許多宗教稱謂也被錯誤地應用於擴展神佛的神秘思想當中。許多古代記錄被燒毀,同時隨著時間巨輪轉動,宗教崇拜之原始獻祭儀式被改動、修訂和模糊化。
圖1:中國歷史信仰變化關係
中國歷史先秦時期大抵指秦朝始皇帝前至傳說時代間,中國此時皆為單一真神的上帝信仰,每年必定向上帝敬拜祭祀;秦朝贏政稱始皇帝後,開始破壞對上帝的信仰及敬拜,並新設立青、白、紅、黃四個不同上帝祭壇,西漢高祖更自創黑帝共五帝敬拜,單一上帝信仰開始混淆;西漢道教新垣平事件後,多神信仰逐漸興起;此後直至民國時代,民間則皆為佛道教等多神信仰。
明朝及清朝後則回復皇帝周禮祭天儀式,但一般民間多神信仰則仍未多所改變。明朝初年,皇帝任命了兩個由許多歷史學家組成的團體,深入研究現存的古代記錄,對皇朝的獻祭制度進行研究調查,以確定原始的祭天儀式為何,發現當初由道教引發的新垣平事件錯誤和偏離了夏、商、周(西元前 2205~255 年)三個朝代的原始獻祭儀式。所謂白、青、黃、赤四帝祭祀是秦皇朝迷信自創的,而經過特別考察和研究正統的祭禮與祭樂後,明朝回復夏、商、周朝原本對上帝敬拜禮儀,並且特別建築天壇作為祭天的場所;同時編著有《大明會典》,在其第八十二卷中有系統地記載了皇帝如何率領文武百官進行祭天的活動儀式及其祭文內容。
而中國歷史紀錄所謂「史前時代」是所謂「新石器時代」及「舊石器時代」,但試想想位於美索不達米亞( Mesopotamia )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Mesopotamia Civilization ),居住於此的蘇美人( Shumer )所使用的泥板楔形文字(最早的象形文字),經考古研究至少已經存在 5000 年(即相當於西元前 3000 年前),那是號稱5000 年悠久中華文化歷史的「起點」,也約莫是第 10 代先祖挪亞出生的時間點,而比中國商代使用的甲骨文字足足早了至少約 2000 年並跨過所謂的大洪水及「傳說時代」(參前所述專題系列(2)漢文字與《創世記》演義序幕之圖1:聖經歷史與中國朝代時序事件對應關係圖;專題系列(6)人類的起源(三)—亞當後裔編年歷史演義之圖3:亞當🡪約瑟族譜出生年圖表(西元BC))。
在中國歷史「史前時代」,約當舊約聖經上帝創造亞當及夏娃,其以降至第 3 代以挪士(Enoch)出生時(推算相當於 B.C. 3769 )之前,人已經獻祭,但直到以挪士之時,人才開始有集體的敬拜,求告耶和華上帝的名(大洪水前世界,中國先秦時期敬拜上帝單一真神的原始依循根源!);第 10 代後裔挪亞亦出生於此時代(推算相當於 B.C. 2948 )(註:挪亞出生時,以挪士約 731 歲,八代同存(如亦包含已經升天之第 7 代先祖以諾),以挪士共活 905 歲)。
因此,如以大洪水為區劃,如今我們所處者為「人類第二個世界」;「人類第一個世界」便是所謂「史前時代」,但那並非是一個使用石器的原始人的蠻荒世界,反而是一個高度人類文明的世界。至少在大洪水前的第 10 代先祖挪亞前的所有「人類第一個世界」的人,根據聖經的紀錄合理推測,自然都應使用同一種語言(及此些同一種楔形文字)。只是因著「人類第一個世界」人類的敗壞,地上滿是罪惡,上帝便以大洪水滅絕剛硬不覺醒的人,只存留挪亞義人家族 8 口;而再其後,重新繁衍的人類再次因巴別塔叛亂,讓同一的口音語言(及文字)被變亂,並讓盤古大陸開始分離變成如今的各個大陸;因如是,讓人類亦順勢遍佈地極!所謂的各洲各國各島的「原住民」,簡單、自然及合理追溯推測根源,不正也是如是而存!(容參之後專題系列敘述...)
中國歷史「史前時代」及「傳說時代」間約當第 10 代後裔挪亞 600 歲大洪水來臨時( B.C. 2348 )。同一年,挪亞祖父瑪土撒拉 969 歲過逝(人類活得最久的一個人)。大洪水過後,挪亞及其家人(共八人)出方舟,即設燔祭敬拜上帝,因此,是否其是中國先秦時期敬拜上帝單一真神的原始依循根源?!
中國歷史「傳說時代」:即所謂三皇五帝傳說時期,約當舊約聖經大洪水後,第 10 代挪亞 600 歲時,至第 20 代後裔亞伯拉罕( B.C. 2058 年)之間。此時間發生亞當第 13 代後裔寧錄(含之孫子)為首的巴別塔(Babel)反叛事件,於是上帝開始變亂各族人之口音;之後,至第 15 代後裔法勒時( B.C. 2249 年),其名字意即發生分隔及地震,原本相連之盤古大陸自此時開始發生大陸漂移及分隔,中國歷史記載之大禹治水故事,亦約當此時。
古人理解的中國具有「天地人」三才靜態結構和「木火土金水」五行動態運轉模式。因此如依照《尚書》,「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指木帝、火帝、土帝、金帝和水帝(對應青、紅、黃、白、黑帝);如依照《史記》,「三皇」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五帝」指「黃帝」、「顓頊」(ㄓㄨㄢ ㄒㄩˋ)、「帝嚳」(ㄎㄨˋ)、「堯」和「舜」。後世各朝代學者,或因個人推崇,或因秦始皇帝焚書坑儒影響,對於三皇五帝的確實身份也都存在分歧,並將不同人選分別放入以上八個古皇古帝的座位當中,於是就形成了不同的三皇五帝組合。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其實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
「燧人氏」傳說教民鑽木取火用火;「伏羲氏」傳說教民結網進行漁獵畜牧;「神農氏」傳說教民醫療農耕。 「黃帝」為五帝之首,傳說為中華民族始祖,曾發明指南車及打敗蚩尤,統一各部落;「顓頊」相傳是黃帝孫,九黎族首領;「帝嚳」相傳是黃帝曾孫,顓頊侄;「堯」相傳帝嚳死後傳位於平庸的摯,各部族首領紛紛背離摯,而擁立堯;「舜」相傳是農耕高度發展時,並是道德觀肇始時。
秦朝稱始皇帝後,開始破壞對上帝的信仰及敬拜,並新設立四個不同上帝祭壇(青、白、紅、黃帝),加上黑帝為五帝,原始先秦時代單一上帝的信仰開始產生混淆。但三皇五帝最為普遍所接受的則是來自《史記》與《尚書》中記載的關係(參圖2-1 :三皇五帝關係圖《史記》& 圖2-2:三皇五帝關係圖《尚書》)
圖2-1:三皇五帝關係圖《史記》
圖2-2:三皇五帝關係圖《尚書》
中國歷史之夏、商、周時代,如前圖1:中國歷史信仰變化關係所述,約當涵蓋以色列歷史之「族長、先知、王國」三個時期及「祭司」時期前期。古巴比倫帝國約當以色列族長時期及中國的夏商時代,其當時最有名的便是「漢摩拉比法典」(人類第一部法典)。中國商朝考古證據已有挖掘出土的甲骨文為證(清末民初發現);但此些能釋義的甲骨文也都未提及夏朝;而至今也未挖掘到有關夏朝的考古證據。
約當舊約聖經記述之亞當第 20 代後裔亞伯拉罕「族長時期」開始,亞伯拉罕原名亞伯蘭,接受上帝呼召,帶領族人遷徙至迦南地;第 22 代後裔雅各,上帝改名為以色列;第 23 代後裔約瑟,後來在古埃及任宰相,以色列人受到優待;但其後,埃及王朝更替,以色列遷徙至古埃及的子孫,便被苦待及淪為奴隸。
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拯救, 神興起摩西和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前進迦南地,此即是為「先知時期」;但摩西和約書亞後,各部落由士師為領袖,稱為「士師時代」。
以色列 12 個支派擁護掃羅王建立了第一個王國,是為「王國時期」;大衛王則統一了各部落,建立了強大的以色列國,並定都耶路撒冷;所羅門王並建造所羅門聖殿。所羅門王去逝後,以色列王國一分為二,北國 10 個支派成立以色列國,南國 2 個支派(猶大及便雅憫)成立猶大國,二個王國並存兩個世紀之久,由猶太諸王統治。北國先為亞述人擄滅 (史稱失掉的 10 個部落);南國後為巴比倫人征服,並被放逐巴比倫。南國於波斯古列大帝(Cyrus the Great)征服巴比倫帝國,重回耶路撒冷重建家園及聖殿。南國猶大人被擄歸回後,由尼希米和以斯拉祭司帶領。以斯拉並帶領猶太人宣讀律法,重新確立猶太人的信仰。
並可分為「春秋」及「戰國」時代,約當涵蓋以色列歷史之「祭司」時期後期;此時諸子百家學說爭鳴,如老莊孔孟及佛教釋迦牟尼思想等皆在此期間興起。
⏩ 孔子:為東周春秋時期末之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學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儒家創始人。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及東亞鄰近地區等有深遠影響,此等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後世尊稱其為「至聖」、「至聖先師」或「萬世師表」等。西漢武帝並施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董仲舒為代表(西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漢著名的經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孟子為東周戰國時期之儒家代表人物,主張人性本善,認為「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因為人人都係善良,君王只需要發揮仁慈心,就可治國平天下,後世尊稱「亞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 老子:李聃(ㄉㄢ)被尊為道教始祖,主張無為而治、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的統治理念,和莊子同樣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合稱「老莊」。
⏩ 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Gautama),釋迦牟尼為尊稱,又稱佛陀(覺者)及世尊等,古天竺釋迦人,佛教創始者。
秦始皇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無比,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秦始皇並是儒家的無情劊子手,顯然也受到各種道教迷信的影響,並允許破壞古代對上帝的「邊境」郊禮獻祭傳統,並另附加白、青、黃和紅「帝」(天上的統治者),而且分別建造四座祭壇。秦始皇帝的統治對建立中華帝國至關重要。約當涵蓋以色列歷史之「祭司」時期後期。
西元前 246 年,年輕的秦始皇帝在登上了秦朝的王位,並在 25 年內征服了中國所有獨立的交戰國家(統一東周戰國時期之六國),從而統一了這個偉大的國家,然後宣稱自己是第一位寰宇皇帝。「中國(China)」這個名字應源於他的王朝(秦(Chin))稱謂。他因許多成就而聞名,其中包括萬里長城的建造(綿延 1500 英里)、修建了許許多多的道路、一座龐大的運河系統、規範統一中國文字的書寫格式,以及統一度量衡。他也因燒毀古代經典記錄,以及埋葬 400 多位反對他的暴力「改革」的儒家學者(焚書坑儒)而惡名昭彰。
東周中葉至西漢末年時間為「舊約」及「新約」兩約之間空檔,亦約當以色列之「祭司時期」後期。此時之南國猶大人於被擄歸回後,由尼希米和以斯拉祭司帶領,重新確立猶太人的信仰,但於此期間因國力日微,便相繼被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等帝國統治。而中國此期間自西漢至元朝各朝代皇帝,卻皆賡續五帝廟獻祭,仿效於暗黑腐敗的秦始皇帝,樹立假神獻祭五帝的敗壞行徑,持續中國歷史 12 個多世紀而不變。
中國秦朝,隨著秦始皇帝的死亡,僅僅維持 49 年的秦朝便告結束,而新的漢朝(西漢)也隨之建立。漢高祖(西漢)承繼秦始皇帝迷信自創的白、青、黃、赤四帝,而又欲自居黑帝。
西元前 166 年(西漢文帝),有一位叫新垣平的著名道士卻蠱惑影響西漢文帝劉恆,與古代的教義相反,居然為其他虛偽上帝,提供了首次的皇朝獻祭典禮。因此,一種多神論的獻祭便取代了對單一上帝的原始崇拜。由於這已干涉了古代獻祭儀式,丞相及廷尉指控新垣平欺騙叛國,在這個呈文出示後不久,新垣平便被處死了。自從新垣平的欺君之罪被揭穿以後,漢文帝便怠於改正朔易服色神明之事,再也不去五帝廟獻祭了,並從此一心治理朝政,愛惜子民,從而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盛況。此後自西漢至元朝各朝代皇帝卻皆賡續五帝廟獻祭,仿效於暗黑腐敗的秦始皇帝,樹立假神獻祭五帝的敗壞行徑,持續中國歷史 12 個多世紀而不變,是為後秦時代單一上帝信仰變為多上帝及多神信仰的黑暗時代。
乃是中國歷代各地不同的文化、思想相結合而成之中國的傳統宗教,與世界其它大型宗教不同,其並非一人一時一地所創。道教歷史遠可以追溯到先秦東周時期,而正式形成於東漢的中後期。早期道教的出現係經過一漫長過程,從東周戰國時代之方仙道開始興起,到西漢「讖緯之學」盛行和「黃老道術」的出現。所謂「讖緯之學」之「讖」即是一種神秘的符讖或圖讖預言,並假託神仙聖人預決吉凶;而「緯」即是相對于「經」而言。早期道教形成的標誌性事件是東漢末年後之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出現,其以教團領袖個人魅力,並利用各種符咒等手段,做為解救民間各種問題及散佈教義。早期道教團體主要活動於下層社會,遍布中國各地,並且往往用來作為武裝起義的精神號召。
西元 67 年(東漢明帝永平十年),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相傳是東漢明帝曾夢見金人,於是派人前去西域,並迎來「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佛法高僧,並帶來許多佛像和佛經,及以白馬駝運回當時都城洛陽。皇帝命人修建中國第一座白馬佛寺,及翻譯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四十二章經》。中國領土所發展出的佛教是為中國佛教,主要包括漢傳佛教及藏傳佛教等。
基督教傳入中國的最早記載是景教,其為唐代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教派之一。景教於西元五世紀時由原基督教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聶斯脫利(Nestonious)所創立,聶斯脫利與其門徒流亡來波斯帝國,以波斯帝國所在地的兩河流域為其根據地,向四周發展傳播教義,影響遍及於中東及當時的中國唐朝,上帝使者再次開始向中國敲門。
西元 635 年(唐太宗貞觀九年),景教主教阿羅本(Alopen Abraham)由波斯來中國,開始在長安傳教,建寺「大秦寺」;唐太宗御賜「阿羅本」名號,意思是「上帝所差遣而來」。聶斯脫利教在華正式以「景教」為其教名,取「景」字的光明及景仰之意;景教至此向中國各地積極傳播。
西元 781 年(唐朝德宗建中二年) 於長安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文頌讚上主宏恩與在華傳教之盛。但其後唐武宗會昌五年(西元 845 年)下詔禁佛教之流傳,景教亦受波及,而沈寂消失,唯留此「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紀念。「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並頌」,上有楷書 32 行,行書 62 字,共 1780 個漢字和數百個敘利亞文。(參前所述專題系列(2)漢文字與《創世記》演義序幕之圖2: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全文(現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館);下圖3: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全文)
圖3: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全文
係大唐佛教高僧,曾經到西方天竺求佛法,返到中土後翻譯心經等許多佛教經典,小說《西遊記》就係利用該故事為藍本所創作,但其畢竟只是小說,參雜許許多多穿鑿附會及憑空想像的取經情節。但問題是,西方天竺(印度)取經,「西方」究竟是指何方及何地呢?按常情常理指中土西方殆無疑義,但應非天竺(更西方...)?!另所謂「西方極樂世界」,常情常理也更應非指天竺才是?!(就留讓冰雪聰明的讀者發揮一下想像空間也...。)
是伊斯蘭教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和社會改革者。他成功地使阿拉伯半島的各部落在伊斯蘭一神教下統一。穆斯林認為他是「真主」派遣到人類的最後使者及先知,中國穆斯林普遍稱其為「穆聖」。
西元 1265 年義大利天主教徒及遠東貿易商人尼古拉·波羅(Nikola Polo)和馬提歐·波羅(Mate Polo)兄弟抵達元帝國首都大都(北京),面見元世祖忽必烈,其並派遣他們回報羅馬教廷,請派遣傳教士至元帝國。西元 1269 年波羅兄弟於回到家鄉,羅馬老教宗克萊門特四世(Clemens PP. IV,約西元 119X~1268 年)於一年前去世。新教宗格里高利十世(Beatus Gregorius PP. X,約西元 1210~1276 年)被選出,派遣兩名道明會修士跟隨波羅兄弟前往元帝國。尼古拉·波羅還帶上了他的 15 歲的兒子馬可·波羅(Marco Polo,約西元 1254年~1324 年)。兩位教士半途而返,西元 1271 年馬可波羅一家三人帶著教宗給元帝國皇帝的信動身。
西元 1275 年馬可·波羅再次回到中國,此後在元帝國任職達 17 年。多年之後,他所口述的《馬可波羅遊記》,這本曠世巨作堪稱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旅遊行記,遊記首卷敘述馬可波羅前往中國途中所經過的中東和中亞,此書並激起當時整個西方世界對中國的遐想。馬可波羅筆下記述的國家及城市共計 100 多處,各地風俗民情、物產氣候、商賈貿易一覽無遺,是研究中古時代中西交流史的重要文獻。
明朝(西元 1368 ~1644 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歷經 12 世、16 位皇帝,國祚 276 年;清朝 (西元 1644~1912 年),正式國號為大清,是中國歷史上由滿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亦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國祚 268 年。明朝及清朝回復皇帝周禮祭天儀式,並且特別建築天壇作為祭天的場所;同時編著有《大明會典》,在其第八十二卷中有系統地記載了皇帝如何帥領文武百官進行祭天的活動儀式及其祭文內容,但一般民間多神信仰則仍未多所改變。天壇始建於西元 1420 年(明朝永樂十八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名天地壇;西元 1530 年(明朝嘉靖九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於西元 1534 年(明朝嘉靖十三年)改稱天壇。清廷入關後,一切仍按明朝舊制,並重修改建天壇,一直留存至今。(參前所述專題系列(8)中國的皇朝(二)—中國帝王的祭天儀文之圖1:北京天壇全貌重現全景 & 專題系列(9)中國的皇朝(三)—上帝在中國歷史の地位之影片1:1915年袁世凱天壇祭天大典珍貴影像)
西元 16、17 世紀是西方科技文明開始蓬勃發展時期,與此同時,約當明末清初時,西方有三位偉大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及上帝的使者:義大利利瑪竇(Matteo Ricci, 西元 1552~1610 年) 、德國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西元 1591~1666 年)及比利時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西元 1623~1688 年)來中國傳教;並與其他耶穌會傳教士,在中國傳揚 神上帝的訊息及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歐洲文化的溝通和近代科學技術交流有積極貢獻(圖4:西方三位偉大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及上帝的使者)。
西元 1583 年(明神宗萬曆 11 年),天主教耶穌會義大利籍神父、傳教士及學者利瑪竇(係漢名,其原名馬泰奧里奇(Matteo Ricci),號西泰)來到中國,在中國頗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稱其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除傳播天主教教義外,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他的著述不僅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對東亞日本和朝鮮的西方文明也產生重要影響(圖5:利瑪竇 & 大學士徐光啟 & 中國士大夫)。
西元 1618 年(明神宗萬曆 46 年),湯若望教士(生於神聖羅馬帝國德國科隆)隨中國返歐的耶穌會法國修士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 從葡萄牙里斯本啓航東渡來中國,自此告別歐洲故土,一生再未返回。湯若望將當時西方的望遠鏡及光學技術帶進中國,觀看日食及建立現代中國星象基礎;協助大學士徐光啟編修「崇禎曆書」,製作儀器及推廣天文學;與中國學者李天經合作,翻譯論述 16 世紀歐洲開採及冶金技術的巨著《論礦冶》(De re Metallica)成為中譯本《坤輿格致》一書(西元 1550 年德國礦冶學家阿格里科拉(Georgius Agricola)著);還與中國學者焦勖合著了《火攻挈要》,製造出優質大炮。這些著作的字裡行間都透露出湯若望雖走「科學傳教」的道路,但仍然非常清楚自己到中國的首要目的便是傳教。
湯若望於明朝滅亡後,仍深得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和順治帝的信任,繼續在清朝任官,其《西洋新法曆書》並獲得頒行,西元 1655 年(順治 12 年)受封為通政使。西元 1659 年至 1665 年間(清世祖順治及清聖祖康熙年間),欽天監官楊光先等人控告湯若望等傳教士潛謀造反、邪說惑衆,及曆法荒謬等三大罪狀,事犯重大(清世祖順治 15 年順治帝皇太子榮親王病死,順治 17 年生母董鄂妃病逝,之後順治帝也隨之駕崩)判決湯若望應淩遲處死,是為湯若望案或康熙曆獄(西元 1664 年)。但不久天上出現彗星不祥之兆,京城突然發生連續大地震及火災,人心惴惴不安,清統治者視其爲上天示警,之後獲孝莊太皇太后懿旨認為湯若望向為先帝所信任,禮待極隆,於是釋放湯若望免死。(圖6:湯若望圖像)
圖6:湯若望圖像
西元 1658 年天主教耶穌會修士及神父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西元 1623~1688 年)前往中國,隔年抵達澳門。西元 1660 年受召前往北京協助湯若望神父。西元 1669 年(清世祖康熙 8 年)湯若望去世後,南懷仁接替湯若望被授以欽天監監副;也曾鑄造紅夷炮助清廷;撰寫曆法書,逐條駁斥楊光先錯誤曆法推算;並可能是動力機械裝置三輪蒸氣汽車發明人。(圖7:南懷仁圖像)
圖7:南懷仁圖像
西元 1807 年(清仁宗嘉慶 12 年),英格蘭出生的蘇格蘭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西元 1782~1834 年),受倫敦傳道會派遣到達廣州,至中國傳教,是西方來中國的第一個基督新教傳教士,在英國東印度公司任職 25 年。他曾在書上寫到:「求上帝將我置於困難最多和從人類眼光中看來最難成功之佈道區域中」。與利瑪竇一樣,以傳授交流西方天文及醫學知識方式,進入中國宣教。(圖8:馬禮遜工作一瞥照;圖9:馬禮遜紀念碑)
圖8:馬禮遜工作一瞥照
圖9:馬禮遜紀念碑
西元 1853 年(清文宗咸豐 3 年),英國基督新教公理宗戴德生傳教士( James Hudson Taylor,西元 1832~1905 年)受中國傳教會派遣前往中國宣教,隔年在上海登陸宣教,此時正值太平天國和清軍在上海作戰。西元 1865 年,在倫敦正式成立中國內地會(CIM: China Inland Mission),內地會的「信心原則」(Faith Principle),就是憑著信心按照 神的呼召去做工,不公開向人募款,而讓 神感動人來幫助需要。戴德生以對中國文化的敏銳及對傳教熱忱而聞名,在中國 51 年,並創立信心差會(傳道會),差派超過 800 名傳教士及建立125間學校,並帶領 18000 餘人歸信基督教。成為自使徒保羅以後,能夠心懷「廣大異象,而按部就班」,將福音宣傳至中國如此廣袤疆域的人,十九世紀來,首推戴德生為第一人。因此,被西方視為19世紀以來最受矚目的西方傳教歐洲人(圖10:戴德生與CIM中國內地教會成員合影)。戴德生一生曾說過之部分名言整理如後: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與羅馬教廷及教宗克雷芒 11 世(Pope Clement XI,西元 1700~1721 年在位),非常遺憾地發生了信仰上及認知上的差異,從而導致據信篤信佛教的雍正即位後即禁止天主教,以後清代各帝一直嚴格執行「禁教」政策及「閉關鎖國」政策,「閉關鎖國」政策使清朝逐步落後於世界的科技進步大潮,也直到一百多年後的「鴉片戰爭」以後始再「被迫」恢復。「鴉片戰爭」共有 2 次,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 First Opium War )發生於清朝道光二十年( 西元 1840 年 )至道光二十二年( 西元 1842 年 )期間,結果清朝割讓香港;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於清朝咸豐六年( 西元 1856年 )至咸豐二十年( 西元 1860 年 )期間,實質上是「鴉片戰爭」的延續和擴大,英法聯軍結果清朝割讓九龍司。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並開放五口自由通商,西元 1846 年,清道光皇帝明詔弛禁天主教,歸還原有收歸教堂,並允許自由公開宣教活動,也讓數十萬原本因為「禁教」政策而淪為地下教徒,可以重新公開傳教廣播福音;各國新教差會也紛紛在五口設立教堂、學校、醫院等。可以說,兩次「鴉片戰爭」是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及「半封建社會」之一個歷史轉折點,也使中國社會性質開始發生根本變化。
民國元年,西元 1912 年國父孫中山先生建立中華民國後即陷入長久的內憂外患爭戰中,並發生「洪憲帝制」復辟事件...。孫中山與其共同建國的許多弟兄也都是基督徒,像是陸皓東當初設計興中會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曾被國民政府選為中華民國的國旗(初為五色旗為國旗);並於民國17年北伐成功全國統一後,始正式經由國民政府立法通過,頒行全國使用。
「五色旗」是中華民國建國之初執政的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所採用的國旗,旗面按順序為「紅、黃、藍、白、黑」的五色橫條。「紅、黃、藍、白、黑」取自中國傳統五方色;同時亦代表「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所選用的五色為五個民族傳統上所喜愛的顏色。五色在中國傳統中的「木火土金水」五行學說,似乎亦較貼近道教之思想;而代表五個民族的五色亦可以緩和種族革命的意義及象徵(圖11:西元1912年民國元年中華民國五色旗國旗)。
圖11:西元1912年民國元年中華民國五色旗國旗
民國 3 年(西元 1915 年 12 月)曾任大清帝國內閣總理大臣、北洋新軍領導人,以及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以民國建立以來變故紛乘,共和不適於中國國情言論紛起,憂國人士多主張恢復帝制以結束爭端,宣布自稱皇帝,改「中華民國」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意為洪揚憲法的君主立憲制度,但在位 83 天即結束,成為中華民族最後一個在北京天壇祭天的「中華帝國」皇帝。(以下即為 1915 年袁世凱在天壇祭天大典的珍貴影像)(參前所述專題系列(8) 中國的皇朝(二)—中國帝王的祭天儀文之圖1:北京天壇全貌重現全景)
中華民國國旗是由國父孫中山先生以革命先烈陸皓東先生所設計的青天白日旗為藍本,由孫中山提議,將陸皓東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置於紅旗的左上角而形成「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旗上三色分別象徵「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 民國17年,北伐成功全國統一,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正式經由國民政府立法通過,頒行全國使用。(圖12:民國17年北伐成功後的中華民國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
「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之青天實代表屬天,即是屬於上帝國度;白日實代表聖潔及神國榮耀;12 道白色光芒象徵 12 門徒及屬上帝國度的 12 支族;滿地紅實預表耶穌基督的寶血要洗淨及救贖全中國。今日我們雖然是所謂以色列外的「外邦人」,但因信耶穌而皆成為 神的兒子,是屬靈的人,可以照著應許承受天國的產業。
圖12:民國17年北伐成功後的中華民國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