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國家裡,除了泰國之外,都曾經被殖民過,所以各國多少都留下一些頗有特色的殖民式建築,譬如越南、寮國就有很多美麗的法式建築,當年竹聯幫大老、淡江大學土木測量系畢業的陳啟禮卜居於柬埔寨首都金邊時,所從事的一項經營,就是蒐購遺留下來破敗但結構還很好的法式建築,予以翻修轉賣。
緬甸則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所以也不例外,有大量的英式建築遺留下來,而且保存相對上還算完整。
這是因為前獨裁者尼溫將軍於一九六二年發動政變奪取政權之後開始鎖國,前後五十年,緬甸幾乎完全免於開發商的「侵略」,各種各樣的殖民式建築都保持著原汁原味。
只不過緬甸自二0一一年初開始宣布一連串開放措施,愈來愈多的遊客前往這個長久以來十分封閉的地方,許多投資者也蜂擁進入這塊資源豐富的處女之地,企圖一展拳腳。仰光市區內隨處可見的殖民時期老建築,面對著虎視眈眈的開發商,也面臨了真實、迫切的存廢危機。
不過緬甸軍政府雖然殘暴不仁,但有一點還頗值得稱道。他們在一九九六年開始做保護古蹟的工作,當年就已把七十棟樓宇劃定為國家遺產,如今已經有超過三百棟大樓列在名單中。
不過可惜的是,這個名單大多數是教堂、寺廟、佛塔,一般民間建築佔的比例偏低。譬如說在史威邦薩大街,有棟由建築師霍華。卡特設計,建於一九二二年,可能是東南亞唯一埃及復興式建築。結果業主在幾年前進行大整修,把所有埃及式的裝潢全拆了,代換以現代磁磚。
大體而言,仰光市的老建築是以小金塔(Sule Pagoda)為中心,作棋盤式分佈,包括了維多利亞式、新古典式、安妮女皇式....。仰光市甚至因為擁有眾多的殖民式建築,而被稱作「時光停駐的城市」。
但是隨著開放腳步加速,時光顯然不可能永遠停留。特別是緬甸於二零零五年突然決定遷都,結果原先許多政府單位佔用的大樓都空出來,而現在仰光市歷史城區的地價,已經可與美國的舊金山市相比擬,這些古蹟大樓就更成為開發商眼中覬覦的目標。
譬如說已經被前軍政府拍賣掉的高等法院大樓,以及位於史特蘭路上的法院大樓,就屬於此列。
這些樓宇,有些狀況很糟,甚至到了翻修費用超過重建的程度。但不管是翻修或重建,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在賦予它們新價值的同時,還能保存它們無論在建築結構或歷史遺產上的價值。
舉例而言,位於小金塔左近的仰光市政廳大樓,本來是一座殖民色彩極為濃厚,無論是外觀及色調,都非常有古早風味的建築,可惜現在已經被翻修成一棟色彩單調的淡藍色大樓,完全喪失了殖民式大樓豐富多彩的韻味。
幾天之前,看到一張新聞圖片,畫面是一名緬甸青年頂著個超級酷炫誇張的彩色龐克頭。外間世界的影響,對緬甸而言,看起來已經免不了,緬甸的面貌也勢必將產生改變。
譬如說至今為止,緬甸人無論男女,還習慣於穿著被稱作 Longyi,類似長裙一樣的服裝。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緬甸人應該也會像絕大多數周邊國家的人一樣,逐漸捨棄傳統服裝而改穿西式服裝。而緬甸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仰光市內隨處可見的殖民時期老建築。
這一點,緬甸跟加勒比海的古巴很像。
我一九九五年去古巴採訪,印象最深的就是滿街都是五、六零年代的古董車,沿著聞名遐邇的防波堤,一遛過去油漆剝落斑駁、造型典雅的樓房。
這些樓房雖然破落,但是你站在那裡,完全可以想像出半個多世紀前,繁華、雄偉、有氣派的哈瓦納。
諷刺的是,仰光市和哈瓦納一樣,它們之所以還能保存那麼多殖民式建築,正好是因為長年受到西方國家制裁的結果。
仰光的人行道,恐怕是東南亞國家裡最破敗的,但是那些老建築的美麗,也是周邊國家裡所僅見的。
這些建築,都建於幾乎一個世紀前的英國殖民時期,很多都出自當時知名建築師之手。
譬如說那棟紅磚建築的高等法院,就是建築師強恩。蘭森姆在一九一一年的傑作。這座雄偉大樓的特色,是一個四面、夜間有照明的鐘塔。
鄰近的政府電報大樓也建於同一年,出自建築師強恩。貝格。
由於緬甸天氣炎熱,再加上當年冷氣尚未面市,所以這些老建築的設計都以通風、涼爽為主。
烏米歐在仰光市的店鋪,就坐落於這樣的大樓裡。雖然氣溫已達攝氏三十多度,店內的風扇也壞了,他還是能悠然自得。他說,「我女兒住在一個新式公寓大樓,一停電,全家就都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