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左派哥哥》是在講一對義大利的兄弟在60~70年代的故事。男主角本來在神學院念書,後來受其左傾的哥哥影響(其實可以說是「破壞」),離開神學院回到家裡。後來,他加入法西斯黨,而和哥哥、姊姊對立。中間穿插男主角後來對法西斯黨幻滅,脫黨之後和介紹他入黨的前輩的妻子發生不倫,又和哥哥的女朋友有曖昧的感情,姊姊和大他很多的左派教授發生感情,而父親和男主角前去興師問罪等劇情,整片貫穿60~70年代,最後哥哥和大嫂(已經有一個小孩)走向暴力犯罪的路,其實也是反映60年代左翼運動在現實上找不到出路,而出現像赤軍旅、Baader-Meinhof Gang、共生解放軍這類暴力團體的歷史事實。
這電影的編劇之一(有四個編劇)Sandro Petraglia是之前《燦爛時光》(Meglio gioventù/The Best of Youth)的編劇,他是一個非常多產的編劇,光是這兩年在台灣上過院線的電影就有《航向真情海》(Quando sei nato non puoi più nasconderti/Once you`re born)、《敲開我心門》(Chiavi di casa, Le/The keys to the house)和《燦爛時光》,剛好這四片我都看過了。
有些網路上的影評說這片是《燦爛時光》的簡短版或小品版,但我寧可將這片視為另一部獨立的電影。我想如果你自認是左派份子,看了《我的左派哥哥》,你可能會有一點被激怒,你大概會覺得這不過又是一部諷刺左派文青言行不一,滿口理想卻私生活不檢點的電影,相反的,如果你是右派(傾向自由主義),你可能會暗中偷笑,覺得這部電影左右開弓,打新自由主義眼中兩種腦殘的笨蛋─共產黨和民族主義極右派。
我覺得這樣子看電影可能都太狹隘,我不是這樣子看的。其實這電影講的是「人性」,任何的意識形態,在實踐的過程中,都要經過人性的關卡,都會碰到家庭、愛情、親情、性慾、物質的、心理的人性因素,都會影響到這些意識形態的實踐。而在從事社會或政治運動的過程中,人性的問題是常常被忽略甚至被刻意壓抑的。電影一開始,講男主角被哥哥用香豔電影明星的照片所干擾,從此在神學院讀不下去,天天手淫,最後不得不離開宗教。其實這是一個貫穿全片的隱喻─當你在追求真實、理想、社會公平正義等類似宗教那樣的價值時,會有各種世俗、人性的事情在旁邊干擾,你沒辦法當做他們不存在。不管是左派,或者是極右的法西斯都會碰到人性的關卡。
男主角的哥哥在搞革命之餘,要面對他的家庭、自己的愛人,搞革命過程還要面對很多現實的挫折,我忘了是男主角還是他哥講的一句台詞「革命就是,你明知道他們之中有很多王八蛋,你還是要拯救他們」,其實就是很多社會運動的寫照。不管共產黨或法西斯黨都一樣,引薦男主角入黨的那位布販,坐牢之後,妻子就紅杏出牆,當他跟男主角起衝突之後,突然心臟病發倒在男主角懷裡,男主角也突然忘了所有意氣之爭,想辦法要救他。
也許有的觀眾會覺得這戲演的太天真,可是,這反映出人性的複雜,不是像許多表面上許多意識形態的爭辯,那樣子黑白分明。意識形態的選擇,可能未必出自啥理性思考,不過是腎上腺突然大量分泌,或是一時的意氣,男主角只是因為要氣他哥,才參加法西斯黨。也或許,其實只是要找一個感情上可以依附的歸宿,他剛好認識那個法西斯黨的布販,但是當法西斯黨要燒他哥哥的車時,他親情的那一面又跑出來了,一怒之下他 就撕了法西斯黨證,就此脫黨,然後轉而參加左派。最後我們也看到,運動可以如何忽略人性─運動官僚化和教條化。法西斯黨不知哪裡冒出來的「青年委員長」一下子就爬到早就入黨多年的男主角頭上,其他同志也不顧多年情份,還打了他一頓,男主角也終於發現他為了討厭左派而加入的法西斯黨,也不過是個權力集中的獨裁組織,男主角哥哥最後則走不出左派革命的教條,在沒出路的狀況下越來越極端,最終導致毀滅。
至於私生活的那一面─沒錯,故事的主角之一─男主角的哥哥在愛情上並不怎麼忠誠。但是,我在看電影的時候,常常想起周星馳《逃學威龍》第二集裡面的一段對話,當周星星帶著飛虎隊要去救學生跟達叔時,一個隊員問達叔的辨識特徵─「他的人品怎麼樣?」「你相親啊?人品怎麼樣?哪個白癡在亂發問?」。如果只是在追究左派還是右派的人誰的道德比較崇高,那是不是意味著右派好像沒什麼議題可以跟左邊對話或爭辯了(認輸?),只好比賽誰道德觀比較強了,這不是很無聊嗎?
到了最後,男主角體認到,任何的意識形態還不如實際問題的解決,所以他以自己的行動去解決他的左鄰右舍住的問題。可能很多人看了會很不高興吧,或許有人會說這又是那套大家有飯吃就好,不要搞運動或任何意識形態那套,我覺得這樣子都太過狹隘了。其實最後這一段,也是近年來許多世界上社會運動的寫照,像是反全球化議題,已經讓很多泛左翼陣營放下一些意識形態的傾軋(像社會民主主義、托洛斯基主義、無政府主義、毛派....等等分野),願意為改善人類生活處境而採取行動,這個在越來越高漲的反全球化運動中已經看得到了。
我很希望台灣的社會運動者去看,也許很多人看到一半會覺得這片好像有點在影射國內某些人社運人士。也許台灣的左派青年比較愛看Ken Loch的《玫瑰與麵包》、《以祖國之名》,或者《摩托車之旅》這種直接了當的東西,又有革命英雄又有俊男美女,不喜歡看這種拐彎抹角的東西,但是事實上這種迂迴的電影反而比較貼近我們的現實,有哪個人在搞工運或搞環保時,不曾碰過家人和的質疑或牽制?不曾在自己的前途和理想中作艱難的抉擇?誰又敢說,自己在實踐理想的時候,不曾受到自己成長背景、家庭環境、同儕朋友的影響?
不管你是不是搞社運的,哪怕你是很喜歡冷嘲熱諷或冷眼旁觀所謂「左笨」、「精力過盛的文青」的自由派,都應該看看,說不定你會在裡面看到一些熟悉的身影,也許看到你自己。
本文曾於2007年12月16日發表於
個人部落格,內文與標題略作編輯,原文已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