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peiwen.k
楔 子
某天早上醒來,陽光刺醒了眼睛,莫名想到 #陽光普照裡的陳建豪,這是整部電影我投射感最深的角色。看完,很無法接受,為什麼電影裡的陳建豪會選擇用這種方式消失?
劇裡有一段描述,陳建豪與補習班的女同學,講述司馬光打破水缸的故事。而這故事出自於袁哲生所寫的《寂寞的遊戲》而來。為了探究陳建豪的心理, 因此讀了這本已絕版的寂寞的遊戲。閱畢,查了一下袁哲生,冒了一身冷汗。因為太像了,建豪這個角色,跟真實的袁哲生部份像是重疊了。
本篇將節錄部分《寂寞的遊戲》的內容,並談談袁哲生。
• • • • • •
寂 寞 的 遊 戲
我想,人天生就喜歡躲藏,渴望消失,這是一點都不奇怪的事。
我就這樣躲躲藏藏了許多年,直到有一天,捉迷藏的樂趣就像是一顆流星,眨眼間就消失無蹤。那天我躲在一棵大樹上,等待我的同伴孔兆年前來找我;
我等了很久,一直等到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幸福的感覺隨著時間慢慢消失,終於,我看到孔兆年像個老人似的慢慢走過來。他慢條斯理地站在我藏身的大樹底下,看看右邊,又看看左邊,然後,倏地猛然抬起頭來-我還來不及尖叫便怔住了。
他直愣愣地望著我,應該是說看穿了我,兩眼盯著我的背後,一動也不動,令人不寒而慄。我從來沒有看過那樣一張完全沒有表情的臉,和那麽空洞的一雙眼球,對我視而不見。
那時,他望了好一會兒,然後才掉頭走掉。我還記得自己一直蹲在樹上,吃吃地看著那雙橘色拖鞋慢慢離去,發出乾燥的沙沙聲。接著,我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捲縮在樹上,我看見自己用一種很陌生的姿勢躲在一個陰暗寂寞的角落裡,我哭了。
漸漸地,我發現有很多東西都習於躲藏 .......
- 節錄於 袁哲生 《 寂寞的遊戲》
• • • • • •
讀過許多詞藻華麗的散文,傳達的震撼,遠比不過『寂寞的遊戲 』。以大人的角度再度回看,那些童年所發生微不足道的瑣事,卻深深烙印於記憶中。袁哲生用簡潔的字彙,建構出一種寂寞空虛的氛圍。我用再多的語句都無法表達,當初讀完這篇在心中造成的震撼。
這就是袁哲生的驚人之處。
人一但開始躲藏就很難停下來了,這點我始終深信不疑。
對於袁哲生,總覺相見恨晚。
袁哲生曾以《送行》《秀才的手錶》獲得了兩次時報文學首獎。2001年後發表了《倪亞達》系列作品,以一個小學生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這孩子的口頭禪是:真是令人不屑啊!)。 除了文學作家的身份外,在職場上,他也曾任FHM 男人幫亞洲區雜誌總編。而2004年,因精神疾患,無法面對之後的人生,於山區自縊身亡,得年38歲。
雜誌社同事描述,袁哲生是個幽默溫和的人,無法預料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就像陽光普照的阿豪,心中沒有一個陰影處能讓他躲藏,而意料之外的選擇離開人世。
而我也無法將《寂寞的遊戲》的落寞憂鬱跟時尚風趣的《FHM男人幫》雜誌連結再一起。
所以,我開始去想:
袁哲生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袁哲生著作不多,寂寞的遊戲是第二本出版的作品(目前已絕版)。我有種感覺,創作者越早期的作品,愈能透露出它的本質。而過一個時期後,創作者一定會想多加嘗試,改以轉化,替代將創作的題材更加延伸。
如果說,一個人心裡藏的東西像是冰山,所呈現作品也只是的冰山一角。跟人相處時也是同理可證。長大的世界真實見面是一個樣貌,心裡想什麼,可能又是另一種樣貌。
寂寞的遊戲,文句簡潔冷靜,在事物進行的狀態內卻有遠離人心的疏離,並伴隨憂鬱。以第一人稱的『我』,描述著身邊人的故事,裡面的對話交流極少。對於旁人的描述主要來自於『我』對其他人狀態的看法,因此產生了『距離』。讓讀者也跟作者一樣旁觀的看著、看著長大、看著離去。
故事的本質在各種的童年回憶裡,像是一股暗流,將寂寞慢慢灌進心裡。
我想,哲生是個演員,在社會化的劇本用社會化的角色出演,還表演得很好,努力的將憂鬱及無力的一面,都藏起來了。
心靈唯有在稿紙與筆墨的空間裡,得以喘息。
而真實的肉體又該躲藏在哪呢?
那年我十四歲,我最好的朋友是孔兆年和狼狗,我最想念的人是何雅文。我還記得他們躲起來之前的樣子。
• • • • • •
後 記
找資料時意外發現,秀才燒水,這個袁哲生寫的部落格。
今日觀看人數9,這裡的時間仍在流動著,而最後一篇的時間停在 2003-12-30。袁哲生第一本短篇小說《秀才的手錶》當中那位不知道寫信給誰的秀才,說不定就是哲生。這是我最接近袁哲生的一次,彷彿他只是暫時躲起來了,躲到另一個快樂的世界裡,總有一天會再見。
衍 生 閱 讀:
《寂寞的遊戲》:目前繁體已絕版,市面上只見到少量稀有簡體版,可以詢問台北公館唐山書店或是
三民書店是否有還有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