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的濫用─《黛妃與女皇》

2019/05/0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部電影拍的很緊湊,所有的演員都演的很棒。Helen Mirren的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沒白拿,她把事實上低調、嚴守皇室原則的Queen Elizabeth II演的非常傳神,真實的她也確實就是如此,所以才和開放、外向的媳婦處得如同水火。
我對這段歷史沒啥研究,因為我對英國皇室的八卦沒有興趣,不過我想劇中角色應該都有所本才對。我還記得黛妃死的時候,我在成功嶺大專集訓(一年多以後大專集訓就取消了),在我暑訓的時候,接連有黛安娜王妃和德蕾莎修女過世,我想那個夏天在成功嶺的大專生,應該不會忘記吧?
除了Helen Mirren之外,我覺得演首相夫人─Cherie Blair的Helen McCrory,是另外一個搶眼的角色,她簡直快把Tony Blair的風采搶光了,整齣戲也差點就像兩個女人在鬥法。不過,她只在London Critics Circle Film Awards得到一個最British Supporting Actress of the Year,其實蠻可惜的,我認為她真的把這個角色演的入木三分。
我對這部戲有兩個地方有點意見:一、英國是個有悠久政治歷史的國家,英國政治人物也常常以此為榮,但很奇怪的是,劇中人很少去提到歷史的例子,很少去提到歷史上的英王或者首相的事蹟。只有Cherie Blair講了一句:「工黨的首相最後都崇拜女王。」到底是哪幾位工黨首相崇拜女王?是Ramsay MacDonald?Clement Attlee?Harold Wilson?James Callaghan?最後她並沒有提到。
二、按照電影中的邏輯,Tony Blair最後會維護女王,是因為女王跟他母親很像,所以他的認同就轉移了。這是很典型的佛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調調,我實在不喜歡很多西方電影老是愛玩這種心理分析的遊戲。但是,像Hitchcock、Oliver Stone、David Cronenberg...就老是愛玩這套;還有像殺人魔Hannibal會那麼殘忍,只是因為他小時被虐待;Citizen Cohn裡的Roy Cohn會這麼壞,是因為他有一個嚴格的母親 ;Tom Cruise在《Top Gun》裡當飛行員遇到挫折、在《A Few Good Men》當差勁的律師,都跟父親有關。這種凡事都牽拖去老爸老媽,不然就是強調童年經驗的情節,實在有點陳腔濫調。況且,不是每個人都會被這種早期經驗,或父母對待方式影響一輩子,就像兒童虐待、性虐待的受害者,不是每個都變成殺人魔或性變態。而且這種凡事扯到父母或童年的劇情鋪陳,其實都把問題簡化了,這樣子好像就不用細膩去鋪陳故事,或者對情節作完整的解釋,反正都推給老爸老媽就好,電影不能老是這樣子拍吧?
演到最後一幕,Tony Blair和女王在皇宮中的對話,女王簡直有點把他當小孩耍。是不是在影射現在Tony Blair因伊拉克戰爭、首相任內內閣不斷發生醜聞,導致他聲望下降,在今年之內不得不交出首相位置的窘態?或者其實在說,如果不廢除皇室,英國這個號稱老牌民主國家,最終的政權還是會掌握在封建體制的君主手上?
看完《The Queen》之後,其實我的第一個想法是─蘇貞昌逼宮什麼時候也可以拍成電影啊! 不過我想,短時間內台灣那些年紀跟我差不多的所謂「新銳導演」,想必不會對這種「嚴肅」議題有興趣吧,他們還是寧可去拍青春愛情同志片,這樣的話,那就隨他們去吧!
本文曾於2007年4月8日發表於個人部落格,內文與標題略作編輯,原文已刪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身為一個愛看電影的社工,過去也曾經在部落格寫過一些「長的像影評」的心得文,希望能用社工的觀點,提供一些對於電影不同的角度。當然,有些電影跟社工領域,八百竿子打不著,就純粹是表達自己的感覺、想法而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