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末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兩場公開演出、每場兩千多個座位,換算起來短短兩天同時有四、五千人湧入池上,幾乎要與當地的居住人口相當,在地人形容簡直比過年還熱鬧。一個小小的鄉村,如何能接待這麼多遊客?動員力從哪來?要說池上志工的故事,不會錯過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的總召秋菊姐(陳秋菊)。
秋菊皂坊的秋菊姐,義務擔任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的總召,負責統籌志工任務。
當「池上秋收」連續舉辦來到第五年,確定了將首次採取設觀眾席並售票的方式。有了前一年「優人神鼓」演出時民眾擠爆稻田的經驗,這次台灣好基金會不敢大意,向長期協助的在地夥伴提出號召150名志工支援的請求,當時接下這任務的是文化解說員協會成員、秋菊皂坊的主人秋菊姐。秋菊姐回憶當「台灣好」提出這個需求時,著實讓她傷透腦筋,她從自己熟悉的社團開始想,細數一遍還是不知道去哪找這麼多志工。當時在池上國中任職的她,某天在開車途中突然想到教育部的新政策,每個國中生必須在畢業前累積一定的公共服務時數,「是不是可以用學生來當志工?」冒出這個念頭,她立刻打電話給校長,得到校長的支持後,再趕緊詢問基金會,最後雙方在由老師帶隊、家長同意下達成共識。
池上國中的學生成了志工生力軍,從開演前整齊地排列兩千多張觀眾座椅,到現場引導、舉牌、維持秩序,都看到學生大隊投入的身影,尤其讓遊客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指引觀眾前往會場的歡迎隊伍。由於表演場地在田中央,周邊既沒有足夠的停車位,也無法容納大量車輛同時湧入,為了維持交通順暢,池上在各要道設下交通管制,安排接駁車載運,觀眾從數百公尺遠的地方開始步行到會場,只見學生們分批列隊引導動線,大聲唱著歌、一遍遍聲音宏亮地喊著:「歡迎來到池上」,散發青春活力又認真的表現大受好評,散場時許多人不禁給予學生掌聲鼓勵,還搶著和他們合影留念,意外成為另一亮點。
在秋收首日演出後的當晚,依例有辦桌的傳統,所有幕前幕後人員,不分大明星或小志工,齊聚池上農會二樓,一同享用由翠華小館掌廚的在地料理,現場大伙打鬧一片、把酒言歡,濃濃的台灣式人情味讓情感凝聚發酵,這時候沒有外來團隊或在地鄉親之分,大家就如年節團聚的一家人。身為總召的秋菊姐此時仍然忙著穿梭各桌之間招呼大家,她也總會上台講話,不忘對所有投入參與的團隊一一唱名感謝,更總是客氣地請大家繼續給予支持和加油,她以溫暖又堅定的力量一年一年不負使命。
秋收辦桌就好像一年一度的團圓飯一樣,現場總是歡樂又溫馨。
秋菊姐在辦桌會場上台致詞,感謝曾寶儀每年義務擔任池上秋收的主持人。
和秋菊姐認識,可以追溯到2015年,當時她除了是池上國中的護理人員,工作之餘也是池上鄉文化解說員協會的成員,那天和她約在大坡池,在池畔一邊散步,一邊聽她說著大坡池之於當地人的生活記憶,早期這裡是原住民漁獵場所,池上便當的天婦羅、魚蝦來源,居民划著竹筏討生活、談戀愛……。她說她在23年前分發到池上國中時(至今已經28年),第二週就決定買房子定居下來,任職期間,她發現學校的廚餘廢油是個問題,萌生把廢油做成清潔皂的想法,於是開始研究手工皂,後來更創了秋菊皂坊。為了讓家鄉更好,秋菊姐總是義不容辭,池上人熱心公眾事務的特質,在秋菊姐身上展露無遺。
秋菊姐平常也是文化解說員協會志工,為我們導覽池上。
為處理學校廚餘廢油而生的秋菊皂坊,如今已開發有數十種皂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