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提到一些戰略戰術的問題,相信大家心裡多少有點底,這篇要解釋幾個比較常見的陸軍「纏結問題」。為何說纏結呢,因為很多人會陷入到戰術細節的討論後,就忘了這樣做的大前提,以及其他面向的矛盾。
首先,就是陸軍的存在意義是什麼?有一種海空絕對優先論,認為等到陸軍作戰時,台灣的海空優都消失了,陸軍只是被壓著打而已,所以要優先把資源配置在海空軍上。另一種類似的論點,是等到解放軍都上岸,表示國際對台灣沒有多少支援,所以不如早點談判投降條件比較好。
這兩點獨立開來都有意義,但真的把陸軍作戰的情境拉下來看,就知道這兩種論點都建立在沙堡上,並沒有很堅實的基礎。這個基礎叫做勝敗條件,我們要怎樣設定?若沒有的話,這種情境談法只是戰術推演,不具有戰略上的意義。而要怎樣討論台灣的勝敗條件,幾乎沒看到像樣的討論過(不知道是不是太敏感)。
解放軍要動用武力攻台,狀況只會有三種,一種是趁演習時集結一定規模兵力,趁全世界都沒有想到中國真的會打,不是說說而已,發動突襲作戰。這種作戰講求的是快速與第五縱隊內應,跟斬首行動是類似,必須確定台灣民心極端脆弱,而且有紅色政客處在能夠接手政權的位置,在台灣被突襲震撼,正副總統被狙擊死亡,政經中樞陷入混亂之際,由臨時元首下令停戰談判,讓國際連介入都來不及。
這種應對方法,一是讓紅色政客根本活不下去,不管誰接任臨時元首的地位都不會談判。二是厚植民心士氣,民意強大到敢說要投降的政客馬上被吊路燈。三是把台北市的機關打散到台灣各地,中國無法第一時間內解決重要人物。簡稱增加不確定性,如果到今天還看不出資訊戰打擊民心,基層里長跟宮廟的收買,究竟終極目的是為了什麼鋪路,筆者建議還是先談談武器戰術運用就好,不要談到太高階的戰略層級問題。
第二種,就是明擺著集結兵力,不顧國際指責也要大舉攻台,前置作業至少三個月全世界都會知道,這種情況就算台灣的盟邦不明著幫,自己的部隊都會就作戰位置。陸軍為何要購買新一代主戰坦克,目的就是要應付登陸上來的輕裝甲跟反坦克武器,此時也不需要擔心解放軍登陸後的滲透跟運動戰,更不用擔心M1太重卡在道路。
都到這種時候,陸軍早就把所有部隊都佈署好,後備軍人也會徵招一定數量,組成步兵旅據守個防禦位置。如果今天我們完全不加強陸軍,所有的資源都拿走,那就要面臨到萬一解放軍真的蠻幹,國軍會連對付輕裝甲的登陸部隊都沒辦法,你不能寄望所有的登陸艦都在海上被擊毀,這種想像不切實際。仔細想想陸軍到底在準備什麼,你會逆推得到軍事最高層的想定,是非常重視風險管理,絕對不會寄望特定兵器或戰術可以解決一切。
以上兩種,就是空騎旅的初衷,要在解放軍突襲登陸之際,或是強行空降部隊,用來快速打擊,讓解放軍建立不了灘頭堡跟防衛基地用的。國軍不會只設定一種解決方案,而會多層次考慮到風險順序,絕非是或否兩個選項。
第三種,是中國擺明就要打台灣,然後國際袖手旁觀,美日在一旁等著你被打爛。到這種狀況,說真的準不準備軍隊也沒多大意義,陸軍的加強在於戰略上的孤注一擲。也就是加強到台灣人民決定抵抗到最後一滴血,人手一把步槍打巷戰到最後一刻。逼你中國打到傷害太大,或是覺得你台灣吃不下來,用談判的比較好。這意義在於,用全民皆兵的概念,讓中國覺得發動渡海攻勢毫不划算,一旦陸軍拖在台灣進行血腥清鄉,周邊國家的動作難料,不如不要打,威脅跟討論較好的談判條件。
有一派人覺得為了準備第三種可能,因此台灣要成立山地作戰中心,軍隊拉到山上打游擊戰,就是基於這種以拖待變的想法。這其實是典型的纏結,認為要拖所以就設想在山區拖到底,很糟糕的原因不是戰術構想太蠢,是戰略的基礎撐不起來,台灣的生產能力不在山區,一旦糧草彈藥的生產跟補給線被斷絕,溫存實力在山區的國軍,只要被解放軍封鎖就死定了。今天台灣後方不是陸地,沒有其他國家可以走小徑補給,唯一的可能就是外國海空軍干預。
且慢,外國勢力都要海空運補干預了,這劇本跟一開始的有點對不上。真正有意義的以拖待變,其實是在西部打城鎮作戰,國軍的運補線往鄉間跟靠山區拉,砲兵機動化拖到平原前線的後方,把橋梁全部都斷掉,讓解放軍陷入一個又一個的城鎮泥沼。想要進攻下一個城鎮的部隊會被砲兵集火,然後下一個城鎮又是步兵據守絕佳的環境,就算解放軍有空優,也得要百分百確定機場跟港口不受到陸軍殘存砲兵的攻擊。
換言之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你不確保台灣的機動砲車被摧毀殆盡,裝甲部隊還有突穿的威脅,解放軍就得冒極大的損失,讓運補在港口跟機場破壞,使得登陸部隊陷入彈盡援絕的狀況。若要冒此風險,需要準備的後勤量會以幾何級數成長。以國軍的想法來說,與其成立山地作戰中心,把台灣山區弄成山地堡壘,還不如把砲兵機動化,大量增加輕中型砲擊火力,例如之前有人提過,乾脆學穆斯林把Honda改裝成機動迫砲算了。
簡單說,陸軍的配置不是沒有想,而是集中在兩個思路上。
一條是,在有盟軍的明助暗助下,陸軍怎樣做可以殲敵於灘頭,解放軍根本就不敢過來最好。就算要過來,解放軍也在海空軍跟陸基防空與對海各種系統的消耗下,對陸軍的攻擊也降到一定比例,在此之下陸軍怎樣加強防禦措施,可以讓解放軍登陸也攻不下港口,甚至連下達渡海的命令都不敢。
另一條,是台灣在外交失敗的狀況下,要獨力面對中國的進犯。在此前提下,不提民心士氣(這算政治問題),軍方有沒有辦法讓解放軍蒙受極高損失,使其登陸後慘敗,或至少達不到佔領的戰果,最好是連打都不敢打,因為核桃太硬硬到翹不開。
第一條的狀況,國軍的準備很明顯的是裝甲火力,配合陸基機動反艦跟防空武器。第二條的情況,是給予解放軍咬不動的能力,國軍的構想是全機動化,後備軍人則可以領槍就居住地城鎮作戰,不過目前顯然還沒達到預期成效。
總之,為何不能設想到山地作戰,理由實在很簡單。因為解放軍對台灣的真正軍事優勢,其實是在人力物力十倍於國軍,一旦取得港口可以源源不絕的輸送增援,那麼台灣戰到全島死絕也是遲早的事情,說真的這有意義嗎?如何讓已經取得港口,也沒辦法送上大量增援,這才是陸軍的課題。
勝敗條件,在我們確定只剩下步兵跟輕裝部隊,還有大量久未訓練的後備旅之時,就該進行政治談判了。不談還要堅持打到底,那就是另一種政治想定,很顯然的台灣的政軍高層,從未想到要全民戰到最後一刻。
筆者的意思很簡單,不要為了戰術的推演順利,就以為可以無限擴展台灣的防守戰法,其實用刪去法就會發現,意外的單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