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想探討這個議題?
最近剛辦完「九零後青年論壇」,由於活動宣傳上並沒有想像中順利,我也開始探討市面上類似的以「青年」為主題的講座或論壇究竟還符不符合現在的趨勢?以及未來講座論壇類的走向又該怎麼執行?
▍在這場之後我也想了幾個可能會有的問題及趨勢:
一、主題性 vs 統包性
這次名稱訂為「九零後論壇」,原本希望打中「1990後出生的客群」,但後來發現怎麼宣傳跟廣告都吸引不到,經過現場觀眾回饋及問卷蒐集,發現多數人更傾向參加「主題性」的講座,例如性別議題、職場議題、教育議題,其實現在不喜歡參加多元性的講座。
前幾年流行的「青創」、「新興」類的大範圍式活動,在今年已經漸漸式微,僅剩下還有長期舉辦有固定受眾。
未來如要舉辦相關講座或論壇(單方面傳輸內容的),可能會朝主題式發展,但若是新潮流的議題,如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目前觀察仍是大範圍的方式舉辦,因為普遍民眾仍不懂細微的分類;至於已經熟悉且市場談論許久的領域,如教育、新創,則是需要用更細的主題去串聯。
二、論壇 vs 講座
在過往我們也有一個假設是大家會傾向參加「一次很多位講者」的活動,因為讓人有大豐收的感覺,但近期也發現聽眾更傾向參加自己有興趣的短講座,而非參加概念性的長講座,尤其是論壇多半花費 4 小時以上的時間,對於大多數人不容易有這麼長的時間。
因此未來的知識性活動,我認為都會傾向於「短」和「精」,如同線上課程般用一段一段的方式來傳輸,線下的長時間論壇已無法抓住觀眾的胃口,再加上市場上短、精的社群活動越來越多,知識性逐漸被認定為短時間快速吸收、可收藏之後閱讀,並不是那麼及時需求,反而是「社群定位」已成為選擇的主要原因。
三、長期舉辦 vs 偶爾一次
這次的論壇是由公司突然一次舉辦,過往並無相關案例,也因此在市場上似乎較難被認可或信任,在宣傳上也較難找到長期合作夥伴(因為可能之後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再辦),比起原本就每年都有舉辦青年論壇的單位就弱勢許多。
現行的活動不像過往單場單場個別辦理還能生存,多半需要有長期策略,每次設定好主題,#1 、#2 、#3 …的方式持續進行,也才容易找到長期合作夥伴,這也是我目前正在嘗試的方向。
我認為未來的單場次活動會持續減少,多數都會轉成有策略式的長系列活動,例如像是簡報小聚、創業小聚、CMX,每一場都是提早就安排好,才能提早卡位吸粉。
▍總結
目前上述的探討都是根據 100 位內觀眾的回饋及問卷蒐集,並沒有大範圍地蒐集市調,也因此還不能作為所有講座活動的標準,但未來我也將持續觀眾青年的喜好及講座類型動向,持續更新我認為的活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