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十九世紀初烏托邦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出現。不同於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偏重體制內的婦女運動,社會主義的女性主義偏重社會革命面的婦女解放。其中,烏托邦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被認為是激進女性主義的源頭。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被認為是烏托邦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一支,這邊認為跟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有關的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財產與國家的起源》一書。
社會主義與女性主義一直關係密切。女性主義一詞源於法文,由烏托邦社會主義者傅立葉所創,他認為,在一個互助社會中的女性,在改造社會的過程中,也同時改造她自己。
社會主義認為婦女壓迫的根源是資本主義和私有財產制。
自1880年馬克思主義興起後,認為唯有透過階級鬥爭才好革命成功。這時婦女問題被化約為經濟問題,家庭制度被視為芝麻小事。烏托邦社會主義目標——二性新秩序,也在二性聯合對抗階級敵人的戰鬥中被犧牲。
社會主義者(socialist)源於英國歐文發行的刊物。社會主義(socialism)源於法國聖西門發行的刊物。
在工業革命,瓦特發明蒸汽機,以機器作為生產的方式之後,資本逐漸集中在少數買得起昂貴機器的資本家手中。十八世紀末,法國等西歐社會主要由貴族、資產(中產)、勞工(無產)階級組成。在法國大革命、路易十六被推翻之後,資產(中產)階級聯合勞工(無產)階級發動對貴族的革命,經濟上要求開放市場,政治上要求限制君主權力等,這成功削弱貴族和教室的影響力。但革命成功的果實卻只由資產(中產)階級接收,勞工(無產)階級覺得自己被背叛了,於此同時,覺得被背叛的還有女性,認為自由、平等、博愛的實施對象未包含女性。
成功革命推翻貴族後(約十九世紀初期),資本主義下的勞工(無產)階級生活卻日益惡劣,引發勞資雙方對峙。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烏托邦社會主義出現在資本主義社會之前,所以烏托邦社會主義才認為可以靠人類理性解決社會問題。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解決勞資對峙的方法是透過科學方法,也就是歷史唯物論。主張推動無產階級革命,在歷經循環的經濟蕭條後,資本主義將發生永久性地崩潰。
烏托邦社會主義女性主義(1820s~1840s)
1.早期烏托邦社會主義者是啟蒙主義的信徒。認為宗教、家庭和私有財產制是壓迫婦女的根源。
2.認為應打破性別分工、情愛自由。
3.實驗公社的成立
馬克思主義的概念介紹
1.歷史唯物論、人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的意識。人乃是受環境塑造。掌握了下層的生產工具,像是經濟、技術,就可以改變上層的結構,像是社會、政治、法律、宗教等。套用馬克思的術語:物質因素(技術、經濟)是歷史的基本動力。除了歷史唯物論外,馬克思也提到分工制度。認為家庭二性分工是分工制度的最早起源。也提到分工會產生剩餘價值,剩餘價值比較高的支配剩餘價值比較低的。也提到剩餘價值會帶來私有財產制。
2.階級、階級意識與假意識
馬克思提到階級的三個面向。(1)人與生產資源的關係:資產階級擁有生產工具,勞工階級只能出賣勞力。(2)勞資階級的社會關係是建立在資方對勞方的經濟剝削。(3)勞資階級處於敵對的階級意識。
至於假意識則是在強勢意識形態下,勞工階級無法產生真實的階級意識。
馬克思也認為掌握物質生產工具者,也掌握了精神方面的生產工具。社會中強勢或主要的意識形態的形成其實是既得利益者為支配階級,以獲得利益。
3.異化
黑格爾是第一個探討異化問題的哲學家。馬克思在《經濟與哲學手稿》中提到對異化的定義,亦即人對親密關聯的東西,像是自我、他人、自然、工作、生活方式等產生疏離感,過得像動物一樣的生活,生命也失去了意義。
馬克思認為機械化的生產模式,將勞工變成像機械、物質等提供資本家製造商品的材料一般。
工作本來是提供人發揮潛能用的,現在變成箝制人性的工具。
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潔格認為家庭二性分工將女性與身體的關係、女性與家務勞動的關係、女性與男性親密關係的關係一概成為異化的狀態。
而人類要改變這種異化困境,唯有訴諸無產階級革命、公共化生產資源和打破分工制度。
4.勞動價值論的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剩餘價值
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提到原始共產社會,為了個人及他人的直接使用需要,所生產的東西具有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則是為了市場金錢交換用。剩餘價值則是勞工生產超過勞動力本身價值的東西,這多出來價值的東西,就叫做剩餘價值。
5.實踐
馬克思認為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是一體兩面。實踐的定義就是有意識地透過活動改變世界,這邊主張用革命的方式。這影響了1960年代的自覺喚醒的婦女運動,主張婦女組成小團體,省思個人生命經驗和壓迫結構的關係,提高女性意識。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財產與國家的起源》
原始共產社會的共有財產是二性與階級平等的基礎。後來資本主義出現,生產工具改變,剩餘價值產生,根據當時的二性分工原則,男性擁有當時跟女性有的家用物品相比,還多出來的剩餘價值,像是牛群(商品)及奴隸(勞動力)。後來衍變私有財產。男性擁有財富後,地位提高,從原始共產母系社會轉變為父系社會,另發展一夫一妻制。原本氏族共產社會的共有財產轉為私有財產制。氏族的公眾事務原由眾人分擔,也轉為妻子在家庭中承擔,連身體也成為相比與牛群(商品)具剩餘價值的東西。
所以恩格斯認為婦女解放之道不在一夫一妻制,而是打破私有財產制及性別分工。
女性主義者評論馬克思與恩格斯
一、男性中心的歷史唯物論:漠視再生產價值以及性別分工的成因之生物決定論
據人類學資料顯示,農耕時代男女並肩耕作,女性也參與生產勞動。並不完全男性主生產、女性主生育活動,這樣會有生物決定論的味道。此外,再生產價值不被馬克思與恩格斯重視。性別分工制度的形成過程未充分解釋,不知其起源,卻認為是生物決定論。另外,也沒有探討女性人性本質的問題,無法充分解釋女性受壓迫的廣度和深度。
二、性別盲的經濟決定論:忽略父權意識形態與性別壓迫
在馬克思與恩格斯的理論中,人只以階級關係存在,而忽略了男女純性別會有的壓迫問題,像是性暴力、婚姻暴力問題等等,並假設女性進入生產活動之後,這些問題都會自動消失。
此外,過於在乎物質生產工具決定社會,而較忽略父權意識形態個人心裡的分析。
結論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並列第一波婦運的主要思潮。也在日治時代台灣知識圈引起迴響。婦女解放、階級解放及殖民解放並列三大解放運動。只是婦女解放運動在當時在沒有主體性,而是依循恩格斯模式,相信階級解放、殖民解放後,就會一併解放婦女。
在1987年台灣解嚴後,婦女團體雨後春筍出現,並修法和陸續制定性暴力防治法、性犯罪防制法、性騷擾防治法、民法親屬編修正、兩性平等工作法、性別平等教育法、兒童及青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等。1990年後,劉毓秀領導的彭婉如基金會成立,主張北歐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具體內容像是女性充分就業、長照和托育公共化、男女平均分擔再生產工作。台灣社會漸趨老化,生產率低,卻不見女性就業率提升,女性的家庭照顧責任轉為照顧長者,已嚴重影響兩性不平等。借鏡北歐模式,因北歐為全球最平等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