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生活,除了很熱的氣候外,也有很熱鬧的媒體生態。
這裡的「熱鬧」,沒有褒貶,是一種單純的狀態描述。因為百花爭鳴,各家傳統媒體、新興媒體、傳統轉型新媒體、原生新媒體、小團隊運營的小媒體、個人發聲的自媒體......等,各自有著自己成立的中心思想,或者隨波逐流的追逐更高流量,或者出淤泥而不染般的堅持自己設定的理想,或者由白轉黑又轉灰最後形成變色龍般的七彩霓虹燈,讓大家都在自己佔據的一方水土用力發聲。初入此地可能會覺得這也亂的太誇張了,整天東邊吵完西邊吵,也未免太讓人精神耗弱,於是分成兩種結果,一大類是從此拒絕再吸收,另一大類是捲起袖子也加入一個陣營,跟著一起享受搖旗吶喊的激情樂趣。
可以說,這是沒有經過濾過後的生態圈的常態,最後各家的「聲量」比的可能是誰後台更硬有更多的資源(銀彈),因為當沒有所謂的獨家消息,或是沒有明星級別的主筆主編帶流量時,硬碰硬的就是比誰更能搶占 TA 有限的眼球時間。當然新興者也不見得因此就毫無機會,各家或許垂直聚焦於某一小眾視野深度挖掘,精心焙製一篇一篇好報導等待有緣人被吸引,或許利用各種人脈網絡關係創造彎道超車的機會看能不能比別人更快更狠的得到不一樣的信息轉化輸出,或許利用更新的網路趨勢提早佔領新領域博取第一波流量紅利。於是也就逐漸衍生出一種「廣告投手」之類的新職務。
對於傳統公司,或者中小型團隊來說,能不能有數位意識,確實很需要關鍵決策者的見識與決心,否則很多團隊就是嘴巴上喊喊,實際上小打小鬧,等於投進去的資源最後就像往大河流倒下去一杯墨水般,瞬間消失沖淡。或者下了決心也花了預算,最後遇人不淑用了不對的服務商或是聘任不合格的專業人員,結果成效不彰最後還是自己縮手不敢再次嘗試。這時候就很該感謝這個世界真的是越來越「平」,很多信息都不是像過去那般深藏於民間,要花很多學習成本才能掘取,目前有很多認真做事的團隊與企業,用勤懇的態度提供專業服務,而政府公共部門也逐漸有了「宣傳」意識,用好的「大聲公」廣為宣傳自己執行的政令,讓民眾更有感。當然反過來也有可能遁入魔道,事情做的七零八落,但是宣傳做的120分似的完美,儘管初步覺得好像是個認真有為的施政,最後卻禁受不了大眾雪亮的眼睛,反而大肆宣傳成了砸在自己腳上的大石頭,尷尬不已。
忽然有此感觸,不針對特定事情對象,只期待能讓認真專心的團隊都被有需要的金主找到,讓誇飾忽悠者都牛皮吹破自己原形畢露,自此天下無賊......(也太烏托邦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