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日期:2021.02.21
活動地點:左轉有書
作者:張雍
對談人:林秀梅/麥田文化副總編輯
誠如張雍與麥田出版社埋下緣分的第一本書《要成為攝影師,你得從走路走得很慢開始》的書名──攝影集的誕生,來自無畏地走入每個街角、觀察環境並且被人的各色故事吸引;而透過這次座談,更明白攝影集的完成,並非在付梓上市畫下句點,反而始於和讀者每次面對面的交流,從讀者的回饋裡一點一滴築成。
在座談裡,張雍分享了攝影創作中的圖文思考。對張雍而言,圖像能完整顯露當下的視野,而文字是他將生活經歷剪裁與後製過的模樣。張雍這麼談他的文字創作,「書寫對攝影師是很重要的,(中略)我自己這樣相信:經歷過、目睹過這麼多有意思而瘋狂的場景或故事,沒找個安靜的時間用我自己的方式去重新描述,就好像很多事情等於沒發生過,或很快被我忘記。」
回到最常見的提問:圖像創作與文字創作,何者先行?對張雍而言,答案不僅是「先有照片(故事)再有文字」如此簡單;文字為整本出版作品賦予的功能、包含文字與圖像的編排方式,都是為了清楚分開兩個層次:眼前真實的世界與心中省思的宇宙。所以在每次旅途裡(或說拍攝工作裡)他一定背著鏡頭、口袋裡裝著筆記本,拍下了照片,再以文字拉開自己與故事的距離,讓自己的感受稍微喘息,以及整理清楚、補充完整圖像表層未顯露完整的真實資訊。
別於一般攝影集常有的圖像主線配合蒙太奇式文字的創作思考,林秀梅副總編輯感受到了,並在編輯裡試圖完整凸顯張雍圖與文各自強烈的特質。
她分享,「張雍的文字,我認為是有一種綿密的情感在裡面。(中略)閱讀張雍文字,可能需要文學性強一點的感受力,(中略)不要從一篇開始讀下來,而是(一閱讀)進去,就感受到攝影師當下在那意境上的心情;--反思自己如何看待外面。」
精確談完文圖經營的脈絡後,則繼續往下挖掘創作本質。
第二部分,可以清晰體認到「人」是張雍創作的思考主軸,牽引著作者、編輯和美術設計,從鏡頭構圖、文字書寫乃自編排、紙張選擇與裝幀印刷,扣緊著這主軸完成。
對張雍而言,創作是試圖有條不紊地顯示出自己的內在與外在,且經縝密的編輯出版後,還希望呈現出來的創作能拋出問題給讀者,讓讀者藉由閱讀這本書,碰撞出屬於自己的內在與外在。
張雍提到,「你看到什麼?感受到什麼?對你而言,這是什麼?我把平常你有所依據的地點資訊、拍攝時間、背景等都抽掉了,這是我喜歡的做法跟質問讀者的問題。」
張雍的作品,無論是難民題材、邊境與民族衝突題材等,都是為了貼近「人的故事」,而且藉由這些圖文,促使被拍攝對象與作者、被拍攝對象與讀者、作者與讀者這三角關係,產生「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因此講座中,張雍也滔滔不絕分享那些他遇過的民族和文化,給予他的震撼有多麼豐富。能敏銳經驗其中的美與惡,也是促發他的作品有多重層次展現的主因吧!
而貼近人類故事的創作本質,正是驅使麥田出版社排除商業考量,積極將這些人文精神的創作(或說紀錄)推出面世的最大動力。林秀梅副總編輯說,「(庫德族人)受這麼多苦難,但本性良善讓他們繼續發光發熱。庫德斯坦未來命運仍然未知,(看到作品的)那時候也想到臺灣。」
當然,對於青年創作,張雍和林副總編輯分別提供了一些建議。
張雍叮嚀攝影與書寫都是,不強迫自己必須每日有所產出,但要仔細聆聽自己渴望創作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出走」,一如當年他二十多歲傾己所有買下的那張機票,「有意願想申請創作補助年輕人,應該想辦法幫自己買張單程票。」
林副總編輯也認同「出走」的重要性,「尤其文字創作的人,大部分喜歡窩在家裡或在都會咖啡廳,就是面對文字、網路,但不管去台灣哪些地方或國外,還是要走出去、跟人接觸,不要只是在自己思緒內。(中略)出去走,不是為了刻意累積經驗,而是接觸久了,很多外在東西會跑到內在。聽過不少作家說,很多寫作經驗,是因為洶湧、澎湃的生命經驗要他寫出來,不是刻意去寫的。」
在第一場座談裡,張雍和林副總編輯對於「創作與編輯」的概念,有相當多的分享,可以提供投入創作的人參考與指引。
創作始於人心與生命經驗,也創造出人的視野和更多的生命經驗;無論是圖像或文字,「把故事說出來」是創作最重要的目的,「讓故事延續」是創作最美好的願景。
側記撰稿人:趙曼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