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直是一件知易行難的事情,即便是2年後的我,有時都會不小心掉進這樣的情緒陷阱中。尤其是對身邊親近的人,特別會讓自己失去理智,把別人”善意的提醒”,或是”無心的比較”給聽進心裡,任其無限發酵。
我沒有想過的是,當「沒做好的我不好」的壓力持續不斷,消化不了,排解不掉的下場,就會讓我們去尋求不同的刺激,或是所謂的「放鬆」,來讓自己不要再那麼痛苦。其實也不會太意外,當我們把人生的主控權放錯位置,從「我下次要怎麼做」變成「我上次做得不好」的時候,我們只想打完比賽,而不是打贏比賽。
人生說實在真的是很困難,在不斷求進步的同時,面對質疑的挑戰可一刻都不會停下。「成長心態」並不是阿Q式的自我鼓勵,而是誠實的面對問題,把「人」和「事」做正確的分離。
事情沒做好,很多時候不用別人說,你自己也知道。在跳出自己的身份去看同一件事時,若發現問題就是在自己身上,你自己也不意外。再多做一點,再多想一些,事情能做得更好,你自己也承認就是發懶而已。
對自己的標準是高還是低,其實不是重點。
對自己的「成長」有沒有要求才是重點。
「我沒有做好」是事實,「我做錯了」該道歉就道歉。接受「我不好」然後去逃避就不會進步,接受「我沒做好」就是接受自己有缺陷,有該成長,可以進步的空間。當我們能把「人」和「事」分得乾淨後,就能平心靜氣的去思考並有所改變。
我想這就是我們該有的,不讓比賽結束的拼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