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己獨處的方法有很多,看展是我最喜歡的方法之一。
還記得在台北待業的某年暑假,三不五時就會往MoCA或北美館跑,不是貪圖免費冷氣,而是迷戀與作品、與作者、與自己的對話。
這種心電感應式的交流很有趣,
會視展覽主題或觀賞者當下的身心靈狀態,
時而來場深沉對談,時而匆匆打聲招呼便離去。
然後,就在這樣一來一往的交流裡,
似懂非懂的,再次堆疊起面對生活的能量。
看展體驗,從出發開始
對我來說,一場展覽的體驗滿意度,不是剪票入場後才開始計算,而是在「出發」看展的當下便開始累積。
雖然步出圓山捷運站後,距離北美館還有一段約10分鐘的步行距離,但這段路程,卻是現今回想起來令我最為享受的體驗之一。
路程的前半段,必須穿越花博會館。平日的花博,人流稀疏,僅剩一些長輩們在戶外乘涼以打發時間,只有在假日時,才有小農市集與一旁練舞的學生,攪動原本緩慢流淌的時光。
這段路程也因為建築與草地的佔據,直至中山北路三段的斑馬線之前,少有大片茂密的樹林可以遮蔭。若是在夏天時走過,沒幾分鐘便會滿身大汗,儘管妝容畫得再完整也不敵臉上不斷冒出的汗珠,四肢與頸背也因為太陽過份的熱情而曬得發燙,但這狼狽不堪卻也攆走了長期沈浸於空調房所帶來的昏沈,藉由夏天的熾熱與粘膩再次打開感官,提醒著自己不該忘記生命力的姿態。原來,已經有好久沒有這麼完整的讓陽光包覆著全身,也好久沒有在大自然裡這麼用力地流汗與氣喘吁吁。
穿過斑馬線,到達花博公園美術園區一側的人行道後,便開始了路程的後半段。
一改陽光直曬的路線,行道樹為最後一哩路搭起了遮陽隧道,彷彿是美術館精心鋪設的綠地毯,貼心迎接來自各地的訪客。
而我總是在這裏慢慢的走著,有時抬頭看看高處的樹葉枝枒,有時追著地上的樹蜥胡亂蛇行,有時甚至會停下來摸摸各種粗糙或光滑的樹皮,除了好奇摸起來的觸感外,也天馬行空的想著這麼做或許能跟大自然打上ㄧ聲招呼。
5分鐘的路程,就這樣被我玩了好久才走到目的地。
空間裡的視覺、溫度、味道
以「白色方形相互堆疊」做為主要外觀設計的北美館,比起台南美術2館、故宮南院、奇美博物館等近年崛起的景點,似乎少了網美型的打卡熱點(純屬筆者的主觀想法(´・_・`) ),但一踏入室內,保證會被北美館整體空間的寬敞與舒適度給徹底療癒。
挑高的大廳搭配整片的落地窗,使陽光得以自由灑向淺灰色的大理石地板,如此一高寬、一暖ㄧ冷的元素融成了視覺上的無限寬敞與舒適。
除了視覺,空間溫度也拿捏的恰好舒爽,不是一股勁的冷風直送,而是冷氣分子不過度擁擠的自然流動在空氣裡;稍加留意,亦能發現在如此涼爽的空氣裡還攪拌著一股淡如薄荷葉的清新香味,令人忍不住深吸好幾口氣,迫不及待地將這股清爽沿著鼻腔一路收到肺裡,藏在心裡。
因此,往往連票都還沒買,就先在大廳裡徘徊了好久好久。
北美館大廳(由二樓往下拍攝);圖片來源:茱蒂不專業拍攝
試著理解作品與人生
除非是熱門大展,不然我喜歡到現場才揭曉有哪些展覽可以看,即便如此隨性,北美館的展覽每次都不令人失望,總是收穫滿滿。
或許人們記不住大部分的展覽細節,但某個畫面、某句話、某股感動,會留在身體裡,像埋下種子般,在日子的催化下,最後長成一株小草、一撮矮叢或者一棵大樹,為生活增添幾抹綠意。(我想,日子會因此變得更加柔軟吧?٩(✿❛ᴗ❛✿)۶)
【她 的抽象】
我從來都看不懂抽象畫,甚至會在心裡沒禮貌的嘀咕著:「隨便在畫布上撇些顏料就能是畫作,那我也做得到吧」,直到偶然踏入「她的抽象」展區,才漸漸理解抽象藝術的概念。
以「東亞、抽象、女性」為三大關鍵概念的展覽,展示了戰後東亞(日本、韓國與台灣)在西方抽象藝術的影響下,諸位女性藝術家的發展脈絡。並藉由過往的回顧,展望未來抽象藝術的發展可能。
走過一區又一區的作品陳列,透過畫作輔以文字說明的方式,在拋卻大部分自我的狀態下,陷入了每一位藝術家的意識流中,理解著他們如何思考、如何嘗試、如何恐懼、如何拋棄以及如何重組與創造;原來,同樣身為抽象畫藝術家,彼此卻有著無限種創作進程與情感。
回顧當天的筆記,我給抽象藝術留下了如此的個人註解:「抽 出感覺,轉化為畫面
,並試圖使視覺與感受ㄧ致。而抽出的感覺包含:五感、關係或腦袋思緒。」
在試著理解創作理念後,畫布上的那幾撇顏料不再顯得毫無意義,這些揮灑的筆觸可以是藝術家的五官體驗、一段關係裡的啟發,抑或是一段思考過程的記錄。
也藉由這樣的領悟,反思人生。
在生活裡總有著許多無法看懂的人事物,放下成見,試著理解,或許就能從中獲得嶄新體悟;如果最後仍無法擁抱差異,那就輕輕走過也無妨。
【未完成,黃華成】
離開台北前的最後一次看展,也是我目前最愛的一場展覽,因為黃華成先生實在太浪漫。
節錄與微調自北美館的文字簡介:
黃華成,六〇年代臺灣現代藝術的指標性人物之一,其創作實踐橫跨多種領域,舉凡繪畫、文學、廣告、設計、現成物、裝置、觀念藝術、戲劇、電影等皆有涉獵;他試圖挑戰各種表現形式的最極端,所展現的創新概念與不妥協態度,讓他成為臺灣戰後既前衛也孤獨的先鋒人物。
未完成,為本展琢磨藝術家黃華成的核心概念,一方面意指受限於時代限制,其創作潛力的未能完全施展發揮,二方面表示黃華成至今未被清楚確立的藝術史定位,三則反身自承,歷史研究者受限於各種主客觀限制與資料的匱缺狀態,對於黃華成創作理念的重訪、重建與重估,始終會處在一種雖然「未完成」,但朝向未來開放的進行式狀態。
北美館介紹影片│未完成,黃華成:https://reurl.cc/eEEE6L
偌大的展區中,由於對文字的喜愛,使我忍不住在黃華成先生的小說手稿區逗留了好一陣子。
細細讀著多面稿紙上那些瀟灑卻不顯凌亂的文字,一股股因發現文字無窮可能性而澎湃的情緒不斷襲來,不禁激動得在內心吶喊著:「原來過往有這麼多人喜愛創作,甚至舉行文字運動以讓思想相互碰撞,促使多元的哲學性題材融入故事創作裡, 而故事的呈現更是橫跨多種形式!」,腦袋隨著大量歷史資料的讀入,而不停地想像著當時百家齊放的文學盛況。啊!多麽想參與在那樣的時空背景裡呀!
黑字為黃華成先生擬定的小說主題,紅字為主題概念。其探討的主題多元,實在令人佩服;圖片來源:茱蒂不專業拍攝
如果說畫展讓我學會理解與尊重,那麼黃華成先生的回顧展,讓我銘記文學的千百種可能,以及持續挑戰不同的勇氣,即便會與大多數人格格不入也無所懼。
踏上歸途,總得帶上一些貝果,身心靈飽足的回家
通常看完展後,腦袋會很滿,雙腳會很酸,肚子更是會餓到不行,因此我總是習慣用花博館裡的好丘貝果,替心靈充實的一天畫上完美句點。
就像踏入了另一種形式的展覽,每次都會為好丘多樣的口味感到驚嘆,沒想到一個胖圈圈竟也發展出這麼多種的可能。害我總得先在展架前猶豫個半晌,但最終仍一如既往地先夾起口味較清爽的原味與茶類,再依序夾起高幸福感的必點巧克力與地瓜乳酪,最後才輪到嚐鮮口味的選夾(嚐鮮口味僅有一顆名額,以確保下次的驚喜)。
接過裝袋的貝果後便心滿意足的踏出店門口。此時夕陽竟已悄悄灑下,看著地上的斜影,不禁開心的輕甩這一袋扎實的胖圈圈,蹦蹦跳跳地帶著一顆再次充滿能量的心踏上歸途—謝謝創作者,謝謝藝術,謝謝展覽。
△疫情之下,展覽皆暫停對外開放。但沒關係,先在家一起守護家園!
而且,家中也藏有許多藝術,你有發現嗎?
展覽地點推薦:台北當代藝術館
延伸思考,觀展素養:
《荷蘭博物館:如果你真正喜歡我們的藝術品,請用紙筆來代替你的手機與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