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次的哲學讀書會,讓我發現一個迷因句型:
YY不是客觀的存在。是大腦裡面內建一個XX系統,讓你把ZZ看成有YY,如果沒有這個系統,YY根本不會存在。
譬如:
顏色不是客觀的存在。是大腦裡面內建一個視覺系統,讓你把東西看成有顏色,如果沒有這個系統,顏色根本不會存在。
道德不是客觀的存在。是大腦裡面內建一個認知系統,讓你把社會看成有道德,如果沒有這個系統,道德根本不會存在。
數字不是客觀的存在。是大腦裡面內建一個計算系統,讓你把世界看成有數字,如果沒有這個系統,數字根本不會存在。
自我不是客觀的存在。是大腦裡面內建一個思維系統,讓你把人們看成有自我,如果沒有這個系統,自我根本不會存在。
這類說法,用來動搖事物的客觀性,或說強調客觀性的世界觀,算是蠻好用。它涉及「為什麼這一系統要讓你特別察覺某些東西」,也就是事物在被我們覺察與理解時,有些部分特別優先或特別被放大,而這往往對應到某些目的,譬如利於生存或繁衍。
傳統上,如果反對事物或知識的客觀性,容易落入極端的懷疑論或相對主義:人的一切認知都是主觀經驗或社會建構,因而無客觀性可言。但這類「內建系統說」,可以宣稱每個人大腦或意識當中的系統,原則上都有同一機制與目的。這就比較好解釋,某些事物或知識為什麼不會因人而異。
但我猜許多人的感想會是:哲學好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