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謊/偷竊時怎麼辦?—談常見問題行為之處理(處遇篇)

當孩子說謊/偷竊時怎麼辦?—談常見問題行為之處理(處遇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上一篇我們理解到孩子是因為內在的焦慮與需求匱乏未能被好好承接與處理,因而衍生出一些令人頭痛的外在偏差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將這些解釋成本能「戰或逃」的非理性行為(當個體處於焦慮、恐懼、驚嚇狀態時,會透過戰鬥或逃跑來自我保護,但這些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是缺乏彈性與適切性的),常見的像是說謊、偷竊或打架等行為。

而在實務現場的觀察中,我們會發現兒童偏差行為的發生,往往和家庭與學校生活有關。若我們未能從理解孩子的過程找到問題的核心,並且協助孩子面對在家中或學校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亦即問題核心),這些行為必定會持續出現。孩子的偏差行為會如同地底的泉水,即使你將洞口堵住,未能排出的泉水(外在行為)一樣會在其他地方湧出。

因此,我們提供以下幾個方向與原則給大家參考:

1. 瞭解孩子的偏差行為:

我們得先瞭解孩子的偏差行為是偶一為之還是長期累犯。有些孩子不懂物權觀念,容易把自己想要或喜歡的東西佔為己有,通常這種情況可能會有幾種原因。(以下可以把「偷竊」或「拿人東西」替代成任何偏差行為的詞)

(A)他真的不知道別人的東西不能拿,這樣的情形下我們要處理的是教導孩子正確的行為。(例如:不是自己的物品不能拿、他人的物品需要經過他人同意才能使用、有需要或想要的物品可以跟大人討論等)

(B)他知道不能拿,但是他無法控制住自己的行為,這時我們可以用行為增強與削弱制度來幫助他改善這類的行為。與孩子一同討論並建立起一個能幫助他增加好行為、減少不當行為的賞罰制度。

(C)他知道不能拿他人物品,但是他似乎也不在意後果,或是表面應付身旁的大人不會再犯,卻持續在拿。此時孩子的行為就可能存有深層的意義。我們需要去思考的是:「孩子拿了東西,會得到什麼好處?」、「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通常「愛」、「家長的關注」、「自我價值感」、「認同感」會是這些問題的答案,因此在我們有了這層理解後,也許能夠嘗試從心理層面去著手處理。不過這裡談的心理層面並不是一找到可能的原因就馬上的帶孩子來見心理師,而是我們能停下來,回頭檢視自己與孩子的關係、日常互動狀況,以及家庭或是班級環境是否未能給予孩子這些他內在渴望的需求。

2. 開放的心與孩子討論壓力與焦慮:

當我們理解了孩子偏差行為背後的問題核心並給予適切的處理後,我們如何讓這個處遇做的更加全面?我想我們能試著陪伴孩子洩掉心中這顆「壓力與焦慮」的氣球。壓力與焦慮是從生活各個面向、不同事件累積而成,每個事件就如同一個水龍頭流出的水,不停的灌入孩子內在的氣球當中。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們洩壓,成為他的好聽眾、陪伴者,聽聽他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故事:「你今天在學校過的好嗎?」、「有沒有什麼事情想跟我分享的?」、「之前跟你吵架的同學還有跟你吵嗎?」、「最喜歡上哪一堂課?」,這些都是幫助我們去瞭解孩子的提問,也能是日常與孩子聊天的話題。在這過程中,孩子除了釋放自己的壓力外,你與孩子關係也能更加親近。久而久之你會發現這樣「有品質的陪伴」能漸漸成為孩子遇到壓力與焦慮事件的重要保護因子。

3. 陪伴孩子面對這些壓力與焦慮事件:

如同先前講「情緒教育怎麼教」的內容一樣,我們一同陪伴孩子去面對他的焦慮與壓力,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他「照顧情緒」的能力。作法其實是相同的,歡迎大家能再回頭去看看之前的文章,相信對你也可以有一些提醒。

如果要更具像化的想,上述這三個提醒就像構成了一顆球,球的核心是真正需要去處理的議題(愛、認同、安全感等),外面圍著的一層則是軟墊,為孩子內在的問題核心、困境提供了一個緩衝的防護網。而在最外一層則是一些工具游移層,我們能夠運用不同的工具(尋求資源)幫助孩子去處理外面世界各式各樣的議題與挑戰。

最後,我們想特別提醒大家的是,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時,過去我們常會以為用嚴厲的管教方式、以為事情會如「偏差行為→強烈管教(打或罵)→孩子就不會再犯」這樣的順序進展,但當下一次又再出現「孩子再犯」時,我們就需要去思考原先的管教方式是否適用,因為假使真的有效果,那應該是能讓偏差行為獲得改善才是。

我相信絕大部分的合理管教,會讓孩子的偏差行為漸漸減少甚至消失。然而當孩子的行為不斷地在生活中出現,而我們卻無計可施時,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去理解孩子所遭遇的處境、我們的狀態、環境的變化等,共同去整合之間的資源,陪伴孩子也陪伴我們自己一起走過這些不舒服的時刻。


avatar-img
屋裡有光|心理師夫妻的心理話
33會員
26內容數
屋裡有光|心理師夫妻的心理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在實務現場中,我們發現會讓孩子焦慮增加的事... 「父母親長期吵架」 「在網路上被同學霸凌」 「突然上了國中很多課業都不會」 孩子需求未被滿足的狀況... 「父母忙著在工作」 「在班上被排擠沒有人裡他」 「吃不飽穿不暖」
在學校工作時常會需要進行家長諮詢,一段時間觀察發現家長對孩子的管教通常在嚴厲與放任兩極之間遊走,不是過度管教、打罵孩子,就是放任式管教讓孩子騎到自己頭上,進而苦惱著孩子講不聽,做家長的該怎麼辦?今天我們要談的是後者,提供家長們一些方向。
有時候要養成孩子負責任的態度,就要從小細節開始,像是我們經歷到打門或地板的事件,原本長輩是希望透過處罰對方(門或地板)來讓你感受好一點,但這無形之中傳達了一件事:「都是它(門或地板)的錯!」,也並非是說這點小事讓孩子養成不負責的習慣,然後我們就改變這個行為,而是我相信這些生活中的小事,會堆跌出孩子的
在學校做輔導工作,最常接觸的除了孩子之外,就是家長了。家長這個身份角色常被背負著諸多的期待,更具體說的話就是有很多的「應該」與「不應該」的樣子…...
在校園中我們常有機會跟家長聊聊,每到放寒暑假時,他們都會戲稱要「鬼門開」了,因為孩子的生活重心將從學校轉移回到家庭,而家長也勢必要花比平常多的時間、心力照顧孩子。不知道面對需要長時間與孩子相處,或是因為上班需要長時間讓孩子待在家裡而不放心的你,準備好面對這個挑戰了嗎?
這可能是我們大人們最害怕遇到的事情,就是當看見自己孩子想要自殺或是自殘時,該怎麼處理?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先穩住自己的情緒,切忌太過慌亂,深呼吸一下,然後好好地思考該怎麼面對及處理。
在實務現場中,我們發現會讓孩子焦慮增加的事... 「父母親長期吵架」 「在網路上被同學霸凌」 「突然上了國中很多課業都不會」 孩子需求未被滿足的狀況... 「父母忙著在工作」 「在班上被排擠沒有人裡他」 「吃不飽穿不暖」
在學校工作時常會需要進行家長諮詢,一段時間觀察發現家長對孩子的管教通常在嚴厲與放任兩極之間遊走,不是過度管教、打罵孩子,就是放任式管教讓孩子騎到自己頭上,進而苦惱著孩子講不聽,做家長的該怎麼辦?今天我們要談的是後者,提供家長們一些方向。
有時候要養成孩子負責任的態度,就要從小細節開始,像是我們經歷到打門或地板的事件,原本長輩是希望透過處罰對方(門或地板)來讓你感受好一點,但這無形之中傳達了一件事:「都是它(門或地板)的錯!」,也並非是說這點小事讓孩子養成不負責的習慣,然後我們就改變這個行為,而是我相信這些生活中的小事,會堆跌出孩子的
在學校做輔導工作,最常接觸的除了孩子之外,就是家長了。家長這個身份角色常被背負著諸多的期待,更具體說的話就是有很多的「應該」與「不應該」的樣子…...
在校園中我們常有機會跟家長聊聊,每到放寒暑假時,他們都會戲稱要「鬼門開」了,因為孩子的生活重心將從學校轉移回到家庭,而家長也勢必要花比平常多的時間、心力照顧孩子。不知道面對需要長時間與孩子相處,或是因為上班需要長時間讓孩子待在家裡而不放心的你,準備好面對這個挑戰了嗎?
這可能是我們大人們最害怕遇到的事情,就是當看見自己孩子想要自殺或是自殘時,該怎麼處理?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先穩住自己的情緒,切忌太過慌亂,深呼吸一下,然後好好地思考該怎麼面對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