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的愛,不是溺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學校工作時常會需要進行家長諮詢,一段時間觀察發現家長對孩子的管教通常在嚴厲與放任兩極之間遊走,不是過度管教、打罵孩子,就是放任式管教讓孩子騎到自己頭上,進而苦惱著孩子講不聽,做家長的該怎麼辦?今天我們要談的是後者,提供家長們一些方向。
我想先點出一件事:「溺愛不是愛」,相信家長們應該都聽過也瞭解這個道理,但我同時也理解家長在忙於工作、家務或其他原因的操煩下,每一次的教養很難面面俱到,慢慢在許多細節上退一步、再退一步,最後把孩子養成一個令我們頭痛的小怪獸。
我們先不去討論家長們處理自我議題的部分。若將溺愛定義成「很愛孩子卻很少規則」的話,我們先來看「規則」對孩子在發展過程中扮演什麼重要的角色。
教養與管教其實就是在實行規則,而規則的重要意義在於幫助孩子社會化、適應團體生活,但建立規則常也可能會與孩子的自我需求相衝突,因而在過程中讓家長與孩子爭吵、不愉快。我想這也是有些家長漸漸不喜歡去限制孩子的原因,因為不限制就不會有衝突,或是怎麼管也管不動。
這裡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當男孩子開始會自己上廁所,身為家長的我們常會提醒孩子上小號的時候要把馬桶蓋掀起來。從這個「提醒」我們可以讓孩子學到什麼呢?
①「自律」:孩子會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且會記得要做這件事。甚至孩子可能會因為能夠自我控制而獲得「賦能感」。
②「同理心」:孩子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到其他人,別人的感受會是不舒服,因此進一步約束自己的行為。甚至孩子可能是會有更深一層的經驗:「如果我不這麼做,父母親會生氣、不開心」,他會去思考與感受父母的心情狀態,這也是同理心的展現(即使這麼做的目的是避免受罰,但也間接促成孩子發展理解、感受他人感受的能力)。
③「發展獨立自我」:孩子會因為這些規則發現「我的本能需求與外在的要求可能是不一致的」,因此孩子會漸漸將自我從外在環境獨立出來(就如同兩個圓圈從重疊慢慢分開)。當孩子知道內在自我與外在環境的需求不同時,會進一步去發展與外在環境交涉的能力(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需要,也能順應團體的規範)。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把馬桶蓋掀起來」是一個很細小的規則,但其實很多時候都是這些細小規則的累積,讓孩子產生莫大的變化,因為你會對這件事做管教,你也一定會更在乎其他生活習慣與細節。
那如果你放任孩子、疏於管教對孩子的影響會是什麼呢?從上述幾點來說明反效果的部分:
①自律:孩子會經驗到「我不用去改變自己,這個世界就會有人會幫我處理好」,而那個人正是他的父母。
②同理心:孩子不需要去思考別人想什麼,因為他顧著自己也不會怎麼樣,不會讓人傷心、不會受罰。
③發展獨立自我:孩子缺乏同理心,他更難去發展出社會化的自我,因為他不能理解別人為何那樣做、那樣想、那樣感受。更精確的來說,孩子漸漸會發展出「自我中心」的性格。
孩子在五歲前所接觸的世界就是-家庭,家庭氛圍如果都是順著孩子、不給太多規則與設立界限,就有可能會促成孩子「自我中心」性格的養成。當他開始進入學校,面對那些與他不同的人,可能是習慣、想法、互動方式,那必定會帶來不少衝擊。這時倘若家中的互動模式不變,他一樣能能回家當位自我中心的國王,他便更理所當然的不需要學習負責、不需要改變,因為家裡的大人仍會幫忙他處理、滿足他的需求,這樣的性格模式也可能延伸至學校,長久下來對孩子在校適應、人際關係等都會帶來影響,甚至家長也可能越來越難管教孩子。我想這不會是家長所樂見的。這如我們前一篇在討論的「負責」是同樣的概念。
同時,我並非要家長們看完這篇文章,就回家瘋狂管小孩。管教孩子可是很累人的,只是希望家長們能把這些觀念放在腦中,「循序漸進」的慢慢做調整即可。以下,我們將提供家長在管教孩子、訂定生活規則上一些參考方向。
  1. 「循序漸進」:若要改變孩子的規則,在不危急自己與他人身體及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慢慢地做一些調整與改變。
  2. 「用討論代替命令」:常我們又管又教孩子都不聽,在設立規則時,不妨與孩子共同討論出規則的內容,目的是提高孩子自己參與這項規則的意願。當然,很多孩子會天馬行空的亂想規則,或只想一些對自己有利的規則,此時身為大人的我們,需要堅持我們的原則與底線,凡是越過這些底線的條件一律不行。(堅持原則很重要!!)
  3. 「規則細緻且明確」:孩子的腦袋發育尚未成熟,未能全盤地思考事情,我們可以用我們大人的腦袋幫他想想看,把所有可能遇到的事情、困難及可能解決的方法都和孩子討論,並訂定出明確的規則,幾次、幾分鐘,獲得到的獎勵是什麼、有多少,這些都需要明確的規定清楚,可以將這些內容用紙記錄下來,最後和孩子一同簽字做一個負責的儀式。舉例:「你週一至週五早上都7點自己起床,每做到一天就有1個好棒印章,你蒐集到10個好棒印章就可以請爸媽帶你去便利商店,自己任意挑一個50元的商品」;而不太好的範例就是:「你做的好,我就給你1個好棒章,蒐集很多之後就帶你去買東西」。越細節及明確孩子會越能在腦袋中運轉想像(也是增加其認知功能),這會讓他提升思考邏輯與遵循規則的能力。
  4. 「保持彈性」:這是我們常忘記卻重要的事。彈性除了是自己對孩子期待的彈性外,還有是規則上的彈性。因為有時規則太死,會讓孩子習得無助,反而失去訂定規則的效果。舉例來說:「如果你作業沒寫完,就罰你一週不要出去玩」,當孩子這週真的某些原因只要一次沒寫,他就失去了整週出去的機會。他可能因為也怎樣努力也無法改變結果,而選擇放棄,在其他日子就也不想認真。我相信此時家長就會把禁足的時間延長至第二週,藉此達到管教效果,但其實你可以讓這項規則富有彈性,讓孩子有機會能夠彌補他沒完成的作業,因為我們的規則本來就是要增加自律地寫作業的能力。也許你可以把規則調整成:「如果你這週某一天作業沒寫完,我會禁足你一週,但你可以寫評量來換這個懲罰,寫3頁可以減少一天懲罰」,這會讓孩子有一個緩衝,他並不是被死死的規則綁住,而是在這些彈性間,去選擇出他想要的模式。這裡我補充說明一下,這並不是在鼓勵孩子要挑戰底線、可以擺爛的心態,而是我們相信增加彈性會讓他在這些規則間喘息,進而瞭解他每一步的選擇可能帶來的結果,讓他能完成該完成的事項,建立良好的常規與學習態度。
總的來說,我們對孩子溺愛不是真的愛,給予適當的規則與設限是幫助孩子進入社會化的重要關鍵,時時保持彈性能讓孩子在學習自律的過程中有個緩衝,以及有機會累積成功好經驗,讓孩子願意去嘗試和調整行為,在適應團體生活同時朝向自我獨立的發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屋裡有光|心理師夫妻的心理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有時候要養成孩子負責任的態度,就要從小細節開始,像是我們經歷到打門或地板的事件,原本長輩是希望透過處罰對方(門或地板)來讓你感受好一點,但這無形之中傳達了一件事:「都是它(門或地板)的錯!」,也並非是說這點小事讓孩子養成不負責的習慣,然後我們就改變這個行為,而是我相信這些生活中的小事,會堆跌出孩子的
在學校做輔導工作,最常接觸的除了孩子之外,就是家長了。家長這個身份角色常被背負著諸多的期待,更具體說的話就是有很多的「應該」與「不應該」的樣子…...
在校園中我們常有機會跟家長聊聊,每到放寒暑假時,他們都會戲稱要「鬼門開」了,因為孩子的生活重心將從學校轉移回到家庭,而家長也勢必要花比平常多的時間、心力照顧孩子。不知道面對需要長時間與孩子相處,或是因為上班需要長時間讓孩子待在家裡而不放心的你,準備好面對這個挑戰了嗎?
這可能是我們大人們最害怕遇到的事情,就是當看見自己孩子想要自殺或是自殘時,該怎麼處理?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先穩住自己的情緒,切忌太過慌亂,深呼吸一下,然後好好地思考該怎麼面對及處理。
我們讓孩子對於情緒有足夠的『認識』,也創造了能夠『表達』的機會與環境後,在情緒教育當中還有很重要的一個部份即是情緒的『照顧』。這部份是我們很常不小心忽略的,然而這就像是我們身體感冒了要吃藥照顧,心理受傷了其實也需要好好地呵護。
上一篇我們講了情緒教育的第一步『認識情緒』,當我們和孩子一起對情緒有足夠的瞭解後,我們便有機會在面對事件情境時,知道「我怎麼了?」、「我心裡不舒服的感覺是怎麼一回事?」,進而有機會能夠將自己的狀態傳遞給他人,讓對方能夠理解。
有時候要養成孩子負責任的態度,就要從小細節開始,像是我們經歷到打門或地板的事件,原本長輩是希望透過處罰對方(門或地板)來讓你感受好一點,但這無形之中傳達了一件事:「都是它(門或地板)的錯!」,也並非是說這點小事讓孩子養成不負責的習慣,然後我們就改變這個行為,而是我相信這些生活中的小事,會堆跌出孩子的
在學校做輔導工作,最常接觸的除了孩子之外,就是家長了。家長這個身份角色常被背負著諸多的期待,更具體說的話就是有很多的「應該」與「不應該」的樣子…...
在校園中我們常有機會跟家長聊聊,每到放寒暑假時,他們都會戲稱要「鬼門開」了,因為孩子的生活重心將從學校轉移回到家庭,而家長也勢必要花比平常多的時間、心力照顧孩子。不知道面對需要長時間與孩子相處,或是因為上班需要長時間讓孩子待在家裡而不放心的你,準備好面對這個挑戰了嗎?
這可能是我們大人們最害怕遇到的事情,就是當看見自己孩子想要自殺或是自殘時,該怎麼處理?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先穩住自己的情緒,切忌太過慌亂,深呼吸一下,然後好好地思考該怎麼面對及處理。
我們讓孩子對於情緒有足夠的『認識』,也創造了能夠『表達』的機會與環境後,在情緒教育當中還有很重要的一個部份即是情緒的『照顧』。這部份是我們很常不小心忽略的,然而這就像是我們身體感冒了要吃藥照顧,心理受傷了其實也需要好好地呵護。
上一篇我們講了情緒教育的第一步『認識情緒』,當我們和孩子一起對情緒有足夠的瞭解後,我們便有機會在面對事件情境時,知道「我怎麼了?」、「我心裡不舒服的感覺是怎麼一回事?」,進而有機會能夠將自己的狀態傳遞給他人,讓對方能夠理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在建立孩子自信與情緒穩定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僅可以促進精細動作、粗大動作和認知能力的發展,還能培養社會適應和情緒穩定等能力。父母在孩子的生活自理中可以運用拆解步驟、做好事前準備、瞭解孩子發展、保持正向態度和堅持原則等方法來幫助孩子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你有想過讓家務成為孩子的快樂源泉嗎?家務不只是日常的必須,也是孩子學習責任、合作與家庭價值觀的絕佳機會。 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從「命令」轉變為「邀請」,透過具體的指示與正面鼓勵,激發孩子的參與感與成就感,讓家庭生活充滿歡樂與學習。 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培養孩子成為家中的小幫手,共創溫馨的家庭氛圍吧
Thumbnail
對於孩子的學習態度,你是否曾感到無助?現代家庭面臨的一大挑戰,就是如何讓孩子學會自主完成功課,培養自律與責任感。 不妨從一個簡單的例子出發,當孩子滿懷熱情想要創造某個東西時,你會怎麼做?透過尊重孩子的選擇,以引導而非命令的方式,我們可以啟發孩子的內在動力。這不僅關乎功課的完成,更是孩子自我管理能力
Thumbnail
當愛遇上責任,教育的路上充滿了矛盾與挑戰,怎樣在關愛與責備之間找到那個平衡點,既保護孩子安全又促進其自主性呢? 一起來探索教養之道,發現如何在愛與自由中為孩子繪製安全的底線。 閱讀全文,解鎖親子教育中的微妙平衡術。 責備與關愛:如何在教育中找到平衡 在親子教育中,「責備」這個詞往往帶有負
Thumbnail
作者岸見一郎在書中強調對孩子的接納與尊重,並反對以期望與束縛來約束孩子的成長。父母應具有不打不罵的智慧,並要面對孩子犯錯時運用成長性思維來看待。透過無條件的愛與關懷,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在建立孩子自信與情緒穩定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僅可以促進精細動作、粗大動作和認知能力的發展,還能培養社會適應和情緒穩定等能力。父母在孩子的生活自理中可以運用拆解步驟、做好事前準備、瞭解孩子發展、保持正向態度和堅持原則等方法來幫助孩子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你有想過讓家務成為孩子的快樂源泉嗎?家務不只是日常的必須,也是孩子學習責任、合作與家庭價值觀的絕佳機會。 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從「命令」轉變為「邀請」,透過具體的指示與正面鼓勵,激發孩子的參與感與成就感,讓家庭生活充滿歡樂與學習。 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培養孩子成為家中的小幫手,共創溫馨的家庭氛圍吧
Thumbnail
對於孩子的學習態度,你是否曾感到無助?現代家庭面臨的一大挑戰,就是如何讓孩子學會自主完成功課,培養自律與責任感。 不妨從一個簡單的例子出發,當孩子滿懷熱情想要創造某個東西時,你會怎麼做?透過尊重孩子的選擇,以引導而非命令的方式,我們可以啟發孩子的內在動力。這不僅關乎功課的完成,更是孩子自我管理能力
Thumbnail
當愛遇上責任,教育的路上充滿了矛盾與挑戰,怎樣在關愛與責備之間找到那個平衡點,既保護孩子安全又促進其自主性呢? 一起來探索教養之道,發現如何在愛與自由中為孩子繪製安全的底線。 閱讀全文,解鎖親子教育中的微妙平衡術。 責備與關愛:如何在教育中找到平衡 在親子教育中,「責備」這個詞往往帶有負
Thumbnail
作者岸見一郎在書中強調對孩子的接納與尊重,並反對以期望與束縛來約束孩子的成長。父母應具有不打不罵的智慧,並要面對孩子犯錯時運用成長性思維來看待。透過無條件的愛與關懷,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