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面對了,也是時候藉由文字整理近期的思緒。
在三月時,順著影評不斷冒出的熱潮,自己也看了公視影集
楊雅喆執導的《
天橋上的魔術師》(美術設計的部分推推!),它是改編自
吳明益作家的同名小說,而隨後趁著對電視劇內容還很深刻時,讀了這本小說。
或許因為小說中的場景是曾經佇立在中華路(準確地說,是中華路一段)的中華商場,可以說是個乘載六、七、八0年代台北人共同記憶的容器吧,對於未曾經歷過且一無所知的自己,是充滿驚喜的,因此邊閱讀時總跟著文字想像著—作者心中的中華商場長怎樣,就像是也走進了故事。
而在這之前家人時常提到—那個存在於「記憶中」的中華商場,以前要找唱片要去哪棟?五金零件則又是哪棟?以及那座曾橫越中華路上方很寬的天橋等…還有很多描述中華商場的瞬間,之前聽完總冒著滿頭問號的我,現在則慢慢有了概念,而問號也就逐漸消失了。
「商場在第三棟也恰好過了一個彎,火車準備進站,或者離開這個城。」
(吳明益,2011,《天橋上的魔術師》,p109)
看著時常乘車經過的中華路,想像在這條寬廣的馬路上,由北至南曾經排列著稱為忠、孝、仁、愛、信、義、和與平棟,共八棟、三層的住商混合之建築,滿滿地人潮在商場與天橋間來回流竄,背景則有此起彼落的叫賣聲、平交道柵欄放下的提示聲與火車經過的聲音。
對比於現今滿滿車潮的中華路,過去的畫面好吸引人(有時光機嗎??
有了這樣的前情提要,發現自己對於生活多年的台北大概只有level.3的了解(大慚愧),在思考議題的同時(待釐清的目標…),我認為自己有必要先了解這城市還藏著什麼故事。
所以在這之後的動作是:
- 針對自己在台北有興趣的區域,了解其發展和都市計劃間的歷史沿革。
- 在整理文本資料的同時試著對它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