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被痛揍了,就乾脆躺一躺;讓我補補血條,回頭再來搞定你。
嗨,我是拜倫。
你被生活痛扁了嗎?
難受的時候,你會怎麼辦呢?
心理不舒服的時候,你會怎麼做呢?
你不需要一直堅強
也許你已習慣堅強,絕不讓人看到自己的脆弱;絕不在人前哭不讓人發現自己需要幫助,需要傾訴;絕不讓人發現自己已經在潰堤邊緣,淚水在眼眶打轉。你可能連怎麼哭都忘記了,剛好順便忘了怎麼笑、怎麼生氣、怎麼感動。
即使沒有人會看見,即使這個空間你可以放心做自己,你也不會這麼做,因為你很堅強,所以你把感性的自己丟了。
你把感受給丟了,因為成熟的人不需要感受。
你把軟弱給丟了,因為只要不軟弱就剩下堅強了。
為了堅強,你犧牲好多。
生活很辛苦,你需要一直奮鬥,但你不需要總是硬碰硬、參與每一場比賽。有時候退到場外喘口氣,或是乾脆逃跑又有什麼不可以?
前一段時間有部日劇風靡網路,台灣叫做《月新嬌妻》,日文名字則叫做《逃避雖可恥但有用》,拜倫其實沒有看過這部日劇,但也看了好幾次片尾(笑),借它的名字來用一下,「逃避,雖然可恥,但它的確有用。」是不是很有道理呢?
認輸正常、逃避有用
逃避,可以疏導我們的難受,給我們緩衝時間去面對那些難受的事,也許因為這點緩衝,艱困的日子好像也不那麼難了,冷靜點想想,雖然我們當時逃避了,等我們轉換心情再回來,卻也沒有發生什麼更可怕的事。事情可能仍要由我們獨自面對,但現在再看當時的難過,好像跟當時完全不同,不覺得世界要崩塌了。
當下天崩地裂,事後雲淡風輕。
生活充滿苦難,在我們的故事裡總能體會到各種算計跟不愉快、壓榨與奴役、無恥與無賴,好像說到生活,為了生存而努力工作、打拼的人們第一時間都能想到不愉快的經歷,偶爾有成功的場景,但忍耐與妥協似乎是整個故事的主調,在這場賽局裡,人人都是輸家,只剩下臉皮最後的毫髮無傷。
但你很努力,一直堅持戰鬥,你可能有一個堅持的理由,也可能只是因為不想就這樣輸掉,也可能是因為你僅有的自尊心再支撐,至少,看起來還沒有認輸。你想過贏,但贏不了,偶爾得到一些小勝利,你覺得炫耀這個好像有點可笑。
我不想安慰你,因為拜倫自己快不能呼吸了,但你的堅持有價值嗎?
面子、裡子能夠這樣爭取到嗎?
你不快樂,但又悶在心裡,除了你自己,有誰知道在乎嗎?
自己不在乎自己,誰來在乎你?
你把自己當成主角,所有人都看著你表演,但除了你、還有在乎你的人之外,你被遺忘的速度是很快的。如果你跟我一樣只是個小角色,那麼根本沒人在乎你如何失敗,人家也沒時間繼續扁你,他們還有很多人要鬥,還有很多場好戲要看。
既然打不贏,就乾脆認輸。既然被痛揍了,就乾脆躺一躺。
地板沒有這麼可怕的,現在空汙這麼嚴重,搞不好地面還比較乾淨。你終究是會站起來的,畢竟你是一個不服輸、努力過頭的人,但躺下來休息、在地上睡一下、摀著肚子唉幾聲裝死又有什麼關係?換個環境深呼吸,換換腦袋,搞不好你連原本重視到不行的工作都換掉了,跑得徹底。但那又怎樣?我對得起自己,不給別人帶來麻煩。
讓我補補血條,回頭搞定你。
人就像是企業,人生是一條很長的K線圖,不可能一直是完美的向上直線,一定是彎彎繞繞的,你現在的困難跟放棄,就只是一個黑K,但只要公司體質沒有變,沒有系統性風險,那你就可以繼續好好經營、轉投資、鑽營本業、投入研發成本以獲得更好的競爭力,努力的把你的企業價值經營回來,當然你也應該處分掉不好的資產、收割掉無用的企業體,做出割肉的決定,長期來看是正成長,你就做得很好了。
逃避是戰術,不是主體
我絕對不鼓勵你把放棄當成理所當然,如果一直放棄,放棄抵抗困難、放棄爭取權益、放棄拼鬥生活,那屬於你的生存空間只會越來越少。畢竟在這個壓力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慾望越來越多的這個科技社會,看起來每個人都很成功,要知道光是看起來成功的背後就有多不容易。
僅僅讓你看見,就是數不盡的戰鬥換來的,他們得到他們應得的,因為他們沒有放棄過,但這不代表他們沒有認輸過。
認真過日子、賺錢付帳單、養家,甚至就是努力養活自己,你也是英雄。英雄也有低潮,也有打不過的敵人,也有自我懷疑的時候,也有放棄的時候,你看看Marvel的索爾肥胖的多可愛,他現在只用他的超能力在恐嚇其他玩家呢!
但重點是,在英雄自我懷疑的時候,如果他們沒有放棄自己的價值,歷經低潮後他們會變得更強,然後歸來(或是黑掉變成反派,在只有一次的真實人生裡,拜倫希望大家走英雄路線)。
征服日子很難,但好好生活挺容易的。有時候被絆倒了,那也是生活在提醒我們不要以為可以隨便鬆懈,通常那些痛苦不是致命的,你總可以找到方法繞過絆倒你的藤蔓,找個工具再回來把它處理掉。或在地上躺一下,叫別人拉你一把,或乾脆睡個午覺再說。有些問題真的只有你能解決,那晚一點再處理也可以吧?
別把自己的選擇性給逼死了,真的沒有辦法,大不了不玩,直接換戰場。但通常你需要,也應該擔起解決難關的責任,你的人生是自己的,享有自由的同時,也有相應的義務,逃避是一種戰術,讓自己喘一口氣,用更強大的自己回來玩人生遊戲,這是我們的空間的退路,所謂永遠都有選擇,放棄不代表完蛋,只是這局你不跟,但你沒辦法離開這個賽場,你還是要找到屬於你自己的升級之路。
不想逃避,但真的很難受,怎麼辦?
我沒辦法給你很正確的作法,畢竟這只是我個人的心得,但對我有用,希望能對你有點幫助。
方法A:
當我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出現異常的時候(這也很重要,你要發現自己現在有問題),我會嘗試做到下面的步驟:
一、停下所有的「我打算要」,停止壓力滿滿的思考。
現在想什麼都容易出問題,所以不要想了,容易陷在惡意滿滿的思維裡無法自拔。二、把「我的視角」從「我的身體」的抽離出來放遠一點。
或放在真的很遠的地方,我想像我正看著自己的身體、現在的表情、我的旁邊有什麼。
三、觀察「我」遭遇了什麼事?心理狀態如何?什麼事讓我的情緒如此不良?
像第三個人一樣觀察自己的狀態,拆解心理狀態跟起因。
四、觀察「我」現在在意的是什麼?為什麼會難受、不舒服?
一樣站在第三人角度,看發生了什麼事,判斷我會有這種感受合不合理、是不是反應過度、能不能恢復理性。
我會看著自己(當然是假想的自己),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觀察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我後來才學到這其實是一種叫作元認知的技術,縮然不太孰練,因為我意識到要抽離的時候並不多,但經過這個過程往往能讓自己冷靜下來。
方法B:
我也會用時間距離的技巧來幫自己恢復到正常狀態,具體做法是:
一、把自己放在很久以後的「未來」位置,回頭看「現在」位置的自己。
二、我假想未來的自己是很有智慧的人,歷經人生歷練之後相當有心理餘裕可以笑看人生,那樣瀟灑的自己會給正經歷難題的自己什麼樣的建議?會怎麼看待現在的自己?
現在碰上讓人天崩地裂的課題,我們會憤怒、煩躁、焦慮、難過、沮喪,當下這個另人難受的感覺,很久以後再來回想,雖不準確,但通常你可以很自在的講述當時的狀況,你可能還是會有當時的情緒,但也就是有點情緒而已。就像現在回想以前年少時做出蠢事的時候,還是會有點尷尬,但已經能夠坦然的面對了。
用這樣的角度來考慮現在的問題,尤其是對當下的情緒和心情,就我來說能起到相當程度的作用,至少能讓我再提起勇氣,去面對困難的今天、去面對這些困難的人事物,還有那些讓我充滿壓力和焦慮的來源。
拜倫就是用這些方法克服不良的心理狀態,也還在熟練這樣的角度轉換,給你參考。
反正都要放棄了,不妨再試一試
對大家來說,我的難題也許不算什麼,但以我來說,這些難題已經足夠讓我放棄或是壓垮我了。
叫醒別人的是夢想,每天都是興奮與期待的開始;弄醒拜倫的是焦慮,焦慮讓我跳起來準備上班工作,每天都是很痛苦的開始。下班就騎著摩托車,到外面亂晃、兜風,沒有要去哪裡,就是不想停下來、不想思考。但事與願違,思緒不只停不下來,還活躍的不可思議,這就是我當時的狀態。
後來我漸漸會想:
我曾經遭遇比這個大百倍的傷害,差一點點就會變成廢人,現在還能這樣手腳健康的生活、有正當工作,能自己買吃的、喝的、負擔得起租屋睡覺,其實是賺到了,已經很有福氣,不會成為家人的負擔。
現在碰到的困難說真的,自己解決不了,大不了就辭職、就逃跑,反正這些也是賺到的健康人生,我沒那個能力對抗你,但我手腳健康,我很感謝有這個機會經歷這些苦難,只要心理這關過得去,不要死要面子,那麼我隨時可以選擇離開從頭開始。
朋友,如果你正遭遇課題,你就試試看解決它,鄙視一下自己的慾望和自尊心,丟掉不必要的進取和面子,所有事情的進度都可以慢一點,做不到又怎樣?很丟臉嗎?丟臉很嚴重嗎?
碰到課題好好解決,當作一場遊戲,用不同的戰術,思考怎麼破關、怎麼克服困難;當下沒辦法這樣思考,那我就撤退、好好休息補血再說,或發出求救訊號,老實承認自己有困難。很有趣的,情緒在這個過程中會漸漸的平淡、冷靜,最終也能比較理性、有條理的完成那些任務、那些工作。
寫文的當下,發覺剛分享的兩個方法的共通點,都是將「當下面對壓力的我」跟「超脫理智的我」分離,這種心理距離的做法,讓我可以去面對迫在眉睫的困難。
解決了困難、碰到東西多了點、經驗豐富了點、當然人也會成熟了一點,是不是?
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和自我救贖,我沒有選擇放棄,而是選擇留在工作崗位面對挑戰,可以繼續走下去。這是不是好的選擇我不知道,但現在我想多吃兩盤小菜,不用擔心沒錢付賬,也不用擔心付不出租金,能夠養活自己,好好的過小日子。
雖然還有很多要努力的空間,還好那些不是需要搶救的空間。
語重心長
朋友,我總結一段你且聽聽,既然都被生活揍肚子了,你就乾脆在地上躺躺,別這麼死腦袋一定要跟他死命拼,休息一下無妨。
如果你想,你隨時可以放棄、換個地方再努力。
既然都要放棄了,那接下來你反而可以丟掉本來的堅持跟包袱,回去跟它好好玩玩,能玩出什麼成果都是你賺的,閃人之前也要試試看,是吧?
✩你/妳有在這篇文章得到什麼啟發嗎?
✩努力在下班後實踐耕讀、心得分享與鼓勵行動,拜倫期待你/妳的回應、建議與支持:)
✩如果拜倫的文章有幫助,請不吝給予拍手鼓勵,讓拜倫看到漣漪,更有動力堅持做下去
✩轉發請以超連結方式並註明來自《拜倫思考筆記》
✩
聯絡拜倫✩《拜倫思維筆記》在
《Matters》《Medium 》《Voc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