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家附近開了蝦皮店到店,連實體店都往電商跑時代,為什麼電商霸主蝦皮反而開實體店到店?
實體看 網路買
教實體銷售常遇到業者反應,客人都去網路買,就算出現也是來看商品後,比價離開,尤其同樣的商品自家電商也有賣時,實體店都賣的不太好。
如果實體店真的不好經營,為什麼還有人開?錢太多嗎?
銷售要看未來
銷售最怕連被誰取代,都不知道。
很多人看見對手買三送一,就會做買二送一,拼命的搶客人。常會發現己經殺到血流成河了,客人卻不是被同行搶走,而是被其他商品取代。
在通路上也是如此,早期大家喜歡去逛百貨公司,除了選擇多外,百貨的商品也代表品質好,直到百貨愈來愈多。
當百貨公司多時,各百貨開始比誰家比較優惠吸引客人。最後拉下A級百貨業績的,不是B級或C級百貨,而是網路電商,一開始百貨就不認為網路電商是競爭對手。
在這之前百貨從沒正視為什麼沒有年輕的客人?
總以為A級百貨沒客人,是不是B級百貨做了什麼活動?又再追加活動,沒想到客人還是不出現?
一直活在現有的工作思維中,讓網路在無形中改變顧客的消費行為,時間一長,新生代習慣在網路消費,百貨再也沒有出現新客人時,就是產業最大的危機點。
從這個思維來看「電商霸主蝦皮」,買東西免運是常識,活動是必要,曝光不能少時,只照日常搶客人,就會像百貨一樣,連敵人是誰都不知道,最後只能被時代淘汰。
數字銷售盲點
如果銷售只看數字會發生什麼事?
- 從數字分析成長,依數字規劃活動,就會看不見客人。當客人只是一堆數字時,就會離客人愈來愈遠。
只從數字判斷某商品賣不好,給活動或達成奬金,商品只會賣更差。為什麼?因為同樣的商品到不同區域,就會有不同需求。
例如,在市區的百貨和臨近市場的百貨客人,同樣的一位客人,會因為環境的不同產生不同的行為模式。
- 在市區的百貨客人能接受高單價,只因為附近都是賣精品的店。
- 近市場的百貨客人,每天都會去逛,自然不會天天買高價商品。
所以如果新品的銷售話術都一樣,就會遇到市區百貨客人會買單,市場的百貨怎麼說就是不買。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落實商品實務銷售,美妝講師有項工作是「臨櫃指導」,目的是協助商品銷售流動。
如果講師只是拿著評核表直接到櫃上驗收,一定會遇到銷售員對商品不熟,給的理由都是:「什麼都說了,客人就是不買,講再多也沒用。」
講師如果再把問題再丟回給主管,不但看不見成效,主管還會討厭講師,不如讓銷售員知道怎麼用?才會有用。
銷售在地話術
所以我每次臨櫃指導前,都會先逛商圈,從百貨的周邊開始逛,觀察顧客的性質,說話的習慣,購買的商品。那家人多,就進去逛,了解客人是自己來?還是因店家活動來?也聽銷售員怎麼賣商品?找到落地的話術後,才會到櫃上驗收話術。
到櫃上先了解銷售員接到的客群與其他店客群相同處,之後才請銷售員示範怎麼銷售?從銷售中找出地方銷售的關鍵話術,只要地方銷售的關鍵字,佔的比例能達到成交,我就會給過。這也是為什麼有的銷售員會抱怨,為什麼有人沒照SOP介紹老師還會給過?
如果銷售員總是不知道方法,或是覺得不好用。
- 此時我就從剛才收集到的地方資訊,示範一次銷售話術給專櫃人員看,再請專櫃人員找出關鍵字再說一次。
- 如果專櫃人員找出關鍵字說的還不完整時,就會帶專櫃人員拆解關鍵字,教專櫃人員置入關鍵字,完成銷售話術。
- 因為是用在地話,建構的銷售話術,地方客人很快就能聽懂,接受度也高,自然就會成交。
所以想讓不同區域的客人,買同樣的新品,就要認識區域的客人生活習慣,從習慣置入購買認知,才能從認知引導到消費行為。
說到這你該知道為什麼,電商霸主蝦皮要開實體店?
就是為了找出真正的客人,電商很清楚下單的客人可能不是真客人,尤其是顧客資料,十個有七個給假資料,當資料是假的時候,數據就不可能是真的。
實體店大功用
實體店只要有錄影,就能觀察客人走動的動線,會在那區停留較久?找出為什麼?分析客人的特徵與消費行為,就能找到潛在顧客需求,一旦看見顧客,才能有效提高客單價。
要讓客單提高,又能創造利潤,自有品牌一定會出現。所以我猜,蝦皮一定會出自有品牌,而且是多元化商品,不會只是保養品或清潔品,會依區域而產生限定商品。
這些商品就是從來店的客人分析年齡、生活習慣、再從生活習慣置入認知引導,最後才用自有品牌提高客單價,創造第二波高業績。
平台如果只是平台,就容易被淘汰就,就像百貨如果只有招商功能,就會遇見網路大魔王,這也是電商老大看見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