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碩士生的朋友 (Andy),明年九月即將加入此時此刻正在實習的公司。這是非常好的事情,在大缺工的時代,Andy的實習對勞資雙方絕對是大加分的行為。怎麼說呢?
實習對Andy的三個好處:
- 第一,做中學是拉近理論與實務差距最快的方式
- 第二,在一個已經面向真實世界的環境實習,Andy可以在安全網裡盡情的跌倒再爬起
- 第三,Andy很聰明的以終 (成為這間公司的正職) 為始 (先進去實習),以學生的身份取得一年的”豁免期”,通常裡面的正職員工會因為實習生更容易回答問題、教授經驗、建立沒有利害關係的關係,有助於他一年後正式加入這間公司時,比其他新進員工更快的上手。如果後續做得好,當然也就比同期的人更快獲得升官加薪的機會。
實習對公司的兩個好處
- 第一,從財務面來看,實習生即使支薪,總額還是比正職的新鮮人低,因此從成本面是絕對佔上風。
- 第二,從人力面來看,2021年下半年,全世界大部分的國家進入大缺工時代,台灣許多企業也面臨到人力短缺的問題,實習生在此時是一個人力,若能成功轉正,不但能降低日後的新進員工教育成本、更能比其他人更快發揮即戰力。
其實,實習的好處不是這篇文章想要討論的~而是Andy最近遇到了一個公事上的私人問題:
有一位跟他一起實習的朋友Sherry,同時有私事與公事上的往來,原本兩人都好好的,無論在工作場合、學校或社交生活中,互動如常就像你我身邊的朋友和同事一樣。只是自從Andy 在一個月前,傳了一封自以為是建議的中長篇訊息給Sherry後,Sherry 從此已讀不回。
對人算是高敏感一族的Andy不只困惑還很受傷,除了反省自己哪裡做不好,也為可能是惹怒Sherry的訊息道歉,但仍舊是無止盡的已.讀.不.回。有趣的是,在工作場合如果相遇了,Sherry像沒事一般自在的討論公事。
Andy十分納悶,一直以為Sherry的人設是個大辣辣、可以很開放接受建議的人,沒想到跟大家想的不一樣,甚至演變成這樣的局面。在感嘆一個朋友逝去的同時,也反思自己可能因為太過鋒芒畢露,無形中造成其他人的壓力,而有意識地不再那麼直接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其實我很開心還是學生的Andy,在尚未正式踏入職場前就遇到這類的事。邱吉爾說“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我們來分析看看,在這個實際案例中,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
放是一種本能和習慣,收是一種智慧和學習
如果不被刻意打壓或被東方教育過度的溫良恭儉讓洗禮,表現自己、引起注意,本來就是從嬰兒時起以來人類的本能。另外,生物本來也就會在正向激勵的情況下,持續且加強被讚美的行為。也就是說當你表現好,對方說你好棒棒,你就會繼續做,長期變成一種習慣,無意識且毫不費力地執行出被養成的行為。
但是,不去做某件事、不說某些話、不要這樣想、不怎麼樣怎麼樣的,卻是一件需要「刻意而為」的事。首先,要能自我覺察,這對一般來說人是違反人性所以非常費力的事。
舉例來說,你會去計算每一個入口的食物熱量多少嗎?沒有動機以及相關資訊,正常來說就是直接吃下肚了。再來,覺察之後,你的行動庫、思想庫、文字語言庫等等,有足量的資產提供你其他選項嗎?你又有辦法在時間的框架下,即時呈現出來那個壓抑本能後的選項嗎?
沒有長時間的學習和累積,你無法成為一個有選項的人。而成為一個有選項的人,是需要努力和幸運的。
職涯是馬拉松不是短跑,言行一致的人設不但走得久還跑得快
在生活中,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這種狀況?「我以為他是怎樣的人,沒想到他會這樣做耶!」在這個社群網路發達,每個人都可以在各自的空間內發聲的科技時代,你當然可以選擇在虛擬世界裡建立一種形象,在現實生活中建立另一種。
但通常在職場表現非常優秀的一群人,如果他要經營他的社群帳號,或者在實體生活要有極富聲譽的職場形象,他們會選擇建立一個表裡如一、言行一致,無論在生活或工作上,每一個人看到他,都會用差不多的詞彙來形容他的核心人設。
然後再視不同的對象、時間、場景,從核心出發微調成適合當下的模樣。兼顧不變的原則與隨機的應變,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也讓自己的形象在職涯的長河裡逐漸累積。
你的每一次選擇,都是朝你想要成為的那個人前進或後退。不要小看你的每一個行為、語言或文字,時間久了,量變會帶來質變,你也會真的活成你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