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其它文體一樣,偵探小說的發展也有很深的歷史淵源。早在聖經故事和古希臘神話中就已經孕育了偵探小說因子。然而真正開創現代偵探小說基本程式的當數美國作家埃德加·
愛倫·坡。他的五個短篇小說《莫格街兇殺案》(1841)、《瑪麗·羅熱疑案》(1842)、《金甲蟲》(1842)、《你就是兇手》(1844)及《失竊的信》(1845)奠定了偵探小說常用的程式。
柯南·道爾繼承和發展了愛倫·坡偵探小說的程式,使得偵探小說成爲一種高度程式化的文體。之後,
G.K.切斯特頓的“布朗祖父”系列爲偵探小說的“黃金時代”拉開序幕。而“黃金時代”最傑出的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里斯蒂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修正”了坡的原創性寫作,增加了偵探小說的藝術性與文學性,但其基本模式沒多少改變。本文作者將從偵探模式、情節設計及寫作技巧三方面解讀《尼羅河謀殺案》中的程式化。
1、偵探模式
《尼羅河謀殺案》寫持有萬貫家財的林內特·裏奇韋小姐和她朋友傑奎琳·德·貝爾福特的戀人西蒙·道爾結婚了,他們乘坐由英國駛向埃及尼羅河的豪華遊輪去度蜜月。這艘遊艇上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豪紳、名媛、沒落貴族……。這本是一次迷人浪漫奢華的旅遊,然而發生在遊艇上的連環謀殺案使整條遊船變成“死亡之旅”。
在偵探模式上該小說模仿了愛倫·坡偵探小說中的基本程式。首先,這樁謀殺案發生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內,某一羣特定的人物之間,某一相對封閉的空間內。謀殺發生在遊艇上,船上的人要想離開就必須等到航行結束。因此,船上同行的旅客,人人都充滿了危機感,都有作案的可能與犯罪的動機。這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鎖定了兇手的範圍。讀者會猜測在這樣一個“悶葫蘆”裏誰會是真正的兇手。偵探坡洛也正是從這裏入手,通過與船上的各色人物交談,然後進行推理分析,最終破解兇殺之謎。這種偵探模式沿用了愛倫·坡在《莫格街兇殺案》中首創的“密室殺人”案的程式。
其次,在案件偵查中表面看來謀殺動機最強烈的當屬林內特的情敵傑奎琳。這是因爲其一,林內特搶了她的心上人,她有可能爲了報復而謀殺受害者。其二,偵探坡洛想起之前傑奎琳對他說過的話:“我真想用我那把親愛的小手槍頂着她的頭,扣動扳機”。這也表明傑奎琳有謀殺的動機。可在林內特遇害的那天晚上,傑奎琳和她的情人西蒙激烈爭吵並向他開了一槍,之後鮑爾斯小姐陪她回房整晚守着她,她有不在現場的證明。如果說是西蒙爲了繼承林內特的家產而殺死她,可是那天晚上他的腳被槍擊中無法離開他所住房間,這也得到了醫生貝斯納的確診。嫌疑最大的兩人都有不在場的證據,然而真正的兇手正是他倆。這樣的結局在意料之外,但經波洛解釋,也在情理之中。這一程式也繼承了愛倫·坡開創的另一程式:表面上看來最不可思議的解決方案恰恰是正確的方案。
再者,克里斯蒂在偵探模式上還借用了坡的“密碼破案”這一程式。西蒙在告訴雷斯一封電報的時候無意說出了馬鈴薯和朝鮮薊,偵探坡洛破解密碼得知指馬鈴薯暗指機關槍,朝鮮薊指猛烈性炸藥。隨着密碼的破譯,真兇隨即浮出水面。最後,《尼羅河謀殺案》中偵探波洛藉助雷斯上尉這位臨時搭檔解釋案情,爲讀者指點迷津,這一點因循了偵探小說中慣用的“偵探+助手”的程式。
2、情節設計
偵探小說以故事情節取勝,無論花樣如何翻新,其程式均可歸結爲坡開創的偵探小說的基本情節建構:“一起兇殺案發生了,許多人受到懷疑。除兇手之外,其他人都被排除。結局是兇手被繩之以法或死去”。
雖然克里斯蒂的情節設計才能是無與倫比的,但還是能發現其作品在情節上沿襲傳統偵探小說的基本程式。
範·戴恩在《偵探小說寫作的20條準則》(1928)中提出“偵探小說中必須具有一具屍首”。《尼羅河謀殺案》用謀殺屍體來製造懸念。百萬富翁的女繼承人林內特頭部中了一槍,死在她度蜜月的遊艇上,她的那條價值五萬英鎊的珍珠項鍊也不翼而飛了,表明這是一樁謀財害命案。正值波洛尋找破案線索時,林內特的女僕路易絲·布爾熱被殺死在房間中,她手裏握着一張一千法郎的一角,顯然她發現了兇手,並進行敲詐而被殺死。值得慶幸的是,奧特勃恩太太是這件兇殺案的唯一目擊證人。但是正當她要說出兇手時,卻被窗外的一顆子彈擊斃。文中出現的三具屍體引起讀者對偵破兇案的期待心理(布謎)。當讀者剛剛朦朧地意識到某人是兇手時,克里斯蒂筆鋒一轉,出現了新的逆轉情節,讓讀者對自己的判斷一次又一次產生懷疑,而真正凶手始終讓讀者摸不着看不清(解謎發展和高潮)。最後,偵探波洛揭露了這一離奇曲折的真相,他詳細講述一些通常易被人忽視的蛛絲馬跡,譬如:兇殺案發生當晚喝了“發混”的酒;在尼羅河裏找到的有槍眼的披肩;林內特的梳妝檯上留有紅墨水的指甲油瓶以及牆上用血刻寫的大寫字母J……。波洛精心地把這些表面看來毫無關聯且錯綜複雜的線索摘理清楚,最後推斷正是傑奎琳和西蒙合謀殺害林內特。這讓讀者有始料未及之感(解謎結束)。最後結局同其它偵探小說一樣,真兇傑奎琳和西蒙自殺。
3、寫作技巧
英國女作家多蘿西·塞耶斯在她的謎語式作品《五條燻青魚》(1931)中將“燻青魚”手法運用到極致。克里斯蒂在寫作技巧上也借用這一程式。在該小說中最有殺人動機的是傑奎琳和西蒙;林內特的財產託管人彭寧頓也有做案可能,因爲他在財務上的投機取巧瞞不住精明的林內特;考古學家裏格蒂因爲林內特無意中看了他的信而對她耿耿於懷;對林內特專橫的脾氣頗有微詞的提姆!費格森當然也不能排除在外;還有可能的就是弗利特伍德,他因林內特發現他以前曾結過婚,讓她的女僕和他分手而懷恨在心;羅莎莉不喜歡林內特甚至嫉妒她的富有,有可能因搶劫項鍊將其殺害。這種疑雲密佈、奇事迭出的寫作手法使讀者產生迷惑和好奇心。
克里斯蒂在該小說中添加了愛情成分以贏得讀者青睞,這是她寫作技巧上的另一個特點。《尼羅河謀殺案》中兇手的作案動機是緣於愛情,西蒙和傑奎琳真心相愛但物質上卻陷於困境。因此,傑奎琳爲了以後的“幸福”不得已把心上人西蒙暫讓給林內特,西蒙和自己並不愛的人結婚就是要得到她的財產。所以他們合謀導演了一場謀財害命案。很顯然傑奎琳對西蒙的愛已經超出理智,愛得有些過分。因此,摻雜了慾望、嫉妒,不道德的愛情只能以悲劇告終。如小說結尾作者感言:“愛情真是件非常可怕的東西,這就是爲什麼偉大的愛情故事總是悲劇”。克里斯蒂所描寫的受害者林內特,兇手西蒙和傑奎琳三者之間的愛情糾紛看似有違範·戴恩
推理小說二十條守則的第三條:“不可在故事中添加愛情成分,以免非理性的情緒干擾純粹理性的推演”,但這也正是她在偵探小說中的創新之處。最後克里斯蒂用女性特有的浪漫情懷成全了羅莎莉·奧特勃恩和提姆·弗格森這對有情人,賦予了作品獨特的魅力從而贏得讀者的青睞。
4、結語
《尼羅河謀殺案》中,阿加莎·克里斯蒂利用撲朔迷離的佈局、充滿竇疑的人物,創造許多假象,最後提出令人驚奇的結局。雖然克里斯蒂堅持求新、求異的創作原則,然而通過本文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她的作品還是有明顯的套路。正如英國偵探小說家、偵探小說研究權威朱利安·西蒙斯所認爲“後世偵探小說基本上未脫坡之臼巢,仍然是坡的原創性寫作的互文”。由此可見,偵探小說作爲一種高度程式化的樣式在過去一百六十餘年來一直被借鑑,在以後的發展中仍會被綿綿不斷的沿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