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剛流行,出現「快樂缺氧」,很多人猝死,甚至從影片看到在發病前往就醫過程,短短數十分鐘內就倒地死亡。
那一陣子,我還真的很認真把自己的財產「清點」,包括地契、保險,還有那些存摺、保險箱的鑰匙等等,就深怕自己在不知不覺染疫下猝死,來不及交待「遺產」。
但遺產,真的是人生的「後事」嗎?
我有一些有錢的朋友,他們彼此開玩笑時都會虧對方,「現在捨不得花錢享受,財產就變遺產!」
「生前是財產,身後變遺產」,確是如此。
而且從過往經驗來看,「遺產」太少,惹子孫嫌;遺產「太多」,也常分不平均,引起兄弟姐妹糾紛、甚至訴訟。
要如何分配你的「遺產」?這件事非常非常重要,關係自己生前的快樂,與身後子孫和諧。
看了太多的新聞事件,還有周邊發生的真實故事,認真覺得這件「身後事」,其實真的要「生前做」。
不少老人家「老觀念」避談身後事,覺得是一種詛咒;結果不是財產嘸人知,就是分配不均,反讓兄弟姐妹反目成仇。
我公公就是一例,生前從不與子女討論自己有多少資產、如何處理,但他愛吃喝賭,過世後子女忙於辦喪事,還要為了「繼承財產」或「放棄繼承」焦心,擔心爆出「天上掉下來的負債」。
另一種是長輩不想讓政府課到遺產稅,早早就把動產與不動產「分家」,多數反而晚年淒慘,生病要用錢、或想依靠那一房兒子,卻被視為累贅。
倒未必要指責子女孝與不孝,但「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基本的「硬道理」。分家再怎麼公平,還是有怨言;而給了的金錢再要子女掏出來,不僅有一定程度的困難,兄弟姐妹誰要付多?誰付少?也會引起爭議。
「遺產的生前規畫」,凡年過五十者,就有必要早早計畫。
有多少額度是給自己吃喝玩樂、看病養老?有多少額度可資助子女結婚、買房、創業?當然還要留下一定額度急難所用。
給自己的額度可以寬鬆一點,以免得規畫到80歲,卻活了個100多歲,到老了反而沒錢可用,成了「下流老人」。
日本佐賀有超級阿嬤,我也推薦台灣的智慧阿嬤,就是我的老媽。
她把「給子女的遺產」,提前處理;但這可不是早早分家、分財產,而是「化整為零」的概念。
老媽已70多歲,房子和錢都還在她手上,但她對子女與孫兒極其大方;只要與她同住,家中生活用度與開銷一律由她買單;全家聚餐、旅遊,願意揪她一起的,也全由她付錢。
所以不論兒女、連讀大學的孫兒們,都很愛與這位大方的阿嬤一起。被生活磨蝕的成年兒女,有人很分擔重擔,孩子們跟著阿嬤有零用錢可領,還會揪阿嬤去吃貴桑桑的自助餐,小孩賺到飽餐一頓,老媽賺到陪伴與開眼界。
我的智慧老媽說:「這些錢留下來變遺產,終究也是要給子孫;但現在就花在兒女孫子身上,還看得到你們的笑容!」
她的話一點也沒錯,她把一部分遺產「生前花」,供子孫吃喝玩樂,大家都樂於與她「共樂」。
但如果早早分家、或者是像某些老人家把錢攢在手中,一切花費都要兒女處理,造成兒女沈重的負擔,在生前就得不到那麼多的樂趣與陪伴。
人生在世,「錢」很重要;雖不能武斷地說「錢買得到親情」,但有錢、樂於分享的長輩,一定很受子孫歡迎。
相較於生前很吝嗇,死後才留下一大筆錢,哪一個聰明?
你的「遺產」,要怎麼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