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崇敬的學問大神、菅原道真,絕不是在正待或未能發展抱負途中被迫下線,反而是早早發揮長才,晚年才遭受妒恨。
祖上三代文官,他少年文采卓越,宇多天皇重用得志,仕途平順,文章博士破格提拔右大臣的古今第一人。
要用兩句話和別人介紹道真公時,我也難免拿屈原對照,但細究內核是完全不同的。
菅原道真(845-903)、屈原(西元前340-278)儘管兩人都是愛國忠臣,都有家學背景,後半生都因讒言被流放。屈原官至三閭大夫(掌管三姓王族的人材教育)兩任君主腦子都不太清楚很好騙,害他整天被小人捅刀外加再三被流放,始終無法實現抱負,後半生始終在漫漫長路中憂國憂民,預感國之將亡而投水而死。
道真不只天皇賞識,在朝中很吃得開,權臣藤原基經讚譽文采第一,他在41歲調往讚岐磨練,基經也來送行的給排面。
但道真不以私交論事,在「阿衡事件」中,藤原基經挑出橘廣相奏摺語病,為抗議而直接罷工擺爛,搞得政事機能全面停擺,天皇焦頭爛額。道真不惜進京諫言,上書陳述不該懲罰橘廣相,減輕朝中非議,足以見得他的影響力。
894年大唐動亂,評估人才渡海風險,道真提出「廢除遣唐使」而被採納,影響日本自己的和風文化開始發展。
從宇多天皇的秘書(藏人頭),下一任醍醐天皇即位,道真公52歲時提拔到右大臣,相當宰相位置。開始引起左大臣藤原時平的警戒,藤原家自古的技能是把女兒送進宮(皇后批發商),向來對玩弄權述很有一套。
道真公為儒學世家出身,不願繼續涉入過深,畢竟這種捧殺很可怕,再三請辭未能獲准,隔年果然發生異變。
901年,藤原時平讒言道真要讓自己的女婿篡位,導致56歲的道真公及四名子女被處以流放,史稱「昌泰之變」。
流放到福岡太宰府遭受軟禁,衣食短缺度日極為艱苦,『菅家後集』 「叙意一百韻」 寫盡冤罪的不平。903年,道真鬱恨因病離世,享年59歲。
後來他的怨靈出現在京都,凌駕大空震怒雷劈宮內清涼殿,朝廷上下敬畏終於使道真公冤情得以昭雪,創建神社虔誠祭祀,直至千年後的今天。
當然也是主要的信仰思想,以及敵人不同,前者外侮,後者內敵,愛國詩人的怨嘆歸怨嘆,骨子裡終究是恨鐵不成鋼,將精神沈澱於詩文,要是化為忠靈,也是含淚守護故土的畫風。道真公對於給自己瞎安罪名的君主和政敵,乾脆地直接霹雷醒腦的霸氣。
關於離騷,京都大學教授、小南一郎研究『楚辞とその注釈者たち』,矢田尚子『楚辞「離騒」を読む―悲劇の忠臣・屈原の人物像をめぐって―』,從司馬遷到班固評價屈原的轉折,對比中日研究很有趣。
本來想把道真公的『菅家後集』 讀完後,再來寫兩者分析,總之先寫個這篇簡單的開頭文當備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