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說到上課方式的改變,這次來說日常作息的不同,老實說就算把時間拉到去年,其實生活的日常已經沒太多的改變,畢竟疫情也是起伏波動,我們家很早就開始準備,至多是口罩多屯幾盒,酒精多買幾瓶;唯一幾個差別感受就是回家洗手的頻率頻繁了,出門運動不戴口罩也會突然不習慣。
疫情在低潮時的確有放寬管制,例如運動不須口罩;出入各商家也不一定需要登記,但要說真的感覺到不同以往的變化,還是應該說說口罩這件事。口罩戴在臉上,五官和表情通通被隱藏起來,視覺上來看,其實已經破壞了臉部的輪廓與記憶,再加上髮型的雷同,就算遇到熟識的人,也往往認不出來、擦身而過,這其實增加了蠻多生活上的困擾,後續可以在家上班上課反而減少了這種困擾,至少不必猜測同坐或同班的人是誰。但隨著在家的時間延長,其實對社會的疏離影響又更大了,從開始只是口罩而無法辨別他人,漸漸因隔離或居家習慣獨自的生活,開始影響往常的社交日常,再加上出門即戴上口罩,對他人的接觸或互動會感到困難與不適,這在兒童的身上是最為明顯的。
研究指出,成長於疫情年的幼童至青少年,已經開始習慣帶著口罩的生活,如果沒有口罩戴著,和他人的互動會感到不適和警戒;這是我們這些成長在疫情前的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事情;口罩不是束縛和拘束了,他們這些孩子習慣了口罩戴著的呼吸,漸漸變成他們的保護,如果沒有這層保護就有如衣不蔽體的不安全感一般。社交的意義也不再是去公園玩耍,而是在隔著螢幕的互動,沒有接觸,可以調整畫面和音量的互動,成長的過程與以前相異極大,如果疫情持續延燒,往後的生活會給這一代的孩童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可見疫情的發展不僅關乎正在學習或工作的人,我們僅僅是生活的不便還有日常習慣的改變,但對正在經歷外在影響最大的幼童與青少年,他們會因為這樣的童年,而發展出怎麼樣的未來和社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