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記得》只是底稿初圖還末出版前,我們志工團就跟著作者方方老師及勞拉蘭部落的幾位族人們一起閱讀了解這本書,希望有機會可以好好說說這感動的故事,從出版的初心到文字圖像所要表達的意念,上了一堂紮實的歷史人文課程,每一個族群都有其悠久的文化演進如同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歷史脈絡,它默默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模式,更在潛意識中型塑了我們的價值觀,尋根這件事是人生必須走的一段經歷,才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之所以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到底是從何而來的。特別是部落文化,那絕對是老一輩族人的智慧與價值觀。然而,隨著耆老凋零、青壯年人口外移嚴重,使得文化難以傳承,事實上,年輕世代也對族語記憶的消失開始感到焦慮。
故事的開始從一個傳說談起「在很久很久以前,部落青年在頭目兩個兒子帶領下,前往離島獵場狩獵。但小兒子早已預謀要殺害大哥,因此誘騙大哥留在島上,並將竹筏偷偷划走,大哥因此被棄留在島上。正當大哥難過泣訴時,海中一條大魚向他說話,並承載著大哥回到部落,獲救的大哥向大魚允諾:「每年小米收穫祭的到來,一定會帶領部落的族人來到海邊向大海祭祀作為感謝報答之意」。而試圖想要篡位的小兒子,也被頭目驅逐部落。」於是拉勞蘭部落在每年7月的最後一個週六、週日舉行為期兩天的豐年祭,當然最特別的祭典就是「海祭」,整本書都是「聲音」的傳達,從砍竹子、槍聲劃破夜空、奔跑的喘息與隨著身體擺動的臀鈴聲,將海祭從夜晚到清晨的過程逐一描繪,希望傳達給每位參與過海祭的族人,都要「記得」與珍惜這段共有的記憶。
我是所謂的外省第二代,父親在世時回去過湖南3次吧,我們這些兒女們忙著自己的事,從未陪同爸爸回老家探望,家鄉的堂哥近20年來(即使父親去世後)他仍是在重要節日及母親生日當天一早就來電問候,直到5年前,我心底一直有個聲音,我要帶著弟妹們回去看看爸爸的家鄉,雖然他15歲就離開隨部隊來台灣,在台灣生活了70年,但那是他的出生地,仍有親人在,那次的返鄉之旅感觸良多。「爸媽在哪裡家就在哪裡」是的,世世代代的傳承家一定也換了不少次,回到源頭就是先祖們了,是他們開疆闢土才有後世子孫的綿延,做人豈能忘本呢?尊重各族群的先祖,就是因為有了他們有了衝突有了磨合才有今天豐富多元的我們啊。
如果你(妳)也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送愛心更歡迎追蹤我,有任何想要交流的意見與想法也都歡迎哦!謝謝你(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