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最前
在我媽媽的眼裏,買保險某程度上是浪費錢,買人壽,死掉之後家人才拿到錢;買醫療,往往到退保的時候也沒有理賠過;買儲蓄保,在你用錢的年紀錢都被套在裹邊。所以我媽媽覺得比起買保險產品,不如加入當公務員,醫療保障、福利都好,工資也每年穩定地比通脹加得多。
先不討論公務員的待遇問題,單純來看看保險產品。我是在大學後期開始買保險產品,當時是因為一位莊員(大學時代的社團成員)成為了保險銷售,在他的建議下,當時買了供款25年的人壽保險、供款25年的基金(投資相連險)、醫療保險加上不少附加保障、危疾保險,還有1份供款5年的儲蓄保險。
後來這位莊員不再做保險銷售了,我就換了另一位經紀,在自願醫保計劃推出的時候,我就將醫療保險改成自願醫保。同時有另一位朋友開始做保險銷售,他跟我梳理了一下我所有保險的保障範圍,也分析了一些可能因為產品年代久遠/代理年資問題,放到現在未必是最適合的產品。我又跟這位朋友買了1份意外保險和先後買了2份儲蓄保險。這就是我目前仍然生效的保單。
有些簡單將收入按比例分配的文章會說,保險佔收入的10%,但我買的保險比較多,也有儲蓄保險的供款,所以每年投入在保險的供款(人壽、基金、危疾、意外、醫保、儲蓄)額佔了工資大部份(之前是1/3,後來是接近1/5)。如果時間能夠重新回到過去,我應該會對保險的保障範圍有另外的選擇。
人壽保險
對於大學剛畢業的人來說,家庭支柱或重擔一般不是很重,所以職場新鮮人是不需要買人壽保險的。因為以剛投身社會的工資,負擔不起很高的保費,保障額度其實不高,對於家庭生計來說影響不大。而在買人壽保險的時候,市場上有3種人壽保險產品,定期、終身、及儲蓄三種(儲蓄保險是有小量人壽保障,我印象中可能賠105%供款額),它們的性質也會影響到最終的保障。
所以近年在虛擬保險發牌後,市場上也有些聲音建議,投保人壽保險應該要選定期人壽保險,保費會較低,萬一在保障期內身故,家人得到的保障也會比終身人壽保險或儲蓄人壽保險高。
菲比是個有工作的單親媽媽,她有一個10歲的女兒。菲比必須扶養女兒,因此顯然需要保險。但這是否就意味著,她需要為自己的後半輩子投保保險呢?也許是,也許不是。難道大家不會期待自己的女兒到25歲時,就在財務上自給自足嗎?假如會,菲比就只需要為自己接下來15年的人生投保保險,以便替女兒把這個空檔銜接起來。因此你可以看到,對壽險的需求會因本身的情況而異。
投資相連壽險
投資相連險(或壽險),大概是賣基金產品加一點點人壽額度。但是基金產品可升可跌,在銷售過程中,是說定期定額投資的好處,價格下跌時不用賣出,可以同樣投資金額買入較多的股數。似乎形式與定期存股很像,但要注意的是保險公司提供的選擇是高管理費,大多是1.5%-2%,與買入美股低費率ETF,例如VOO只需要管理費0.02%相差了100倍,在知道市場上有其他超低管理費,而且長期回報合理的選擇時,你還會想選保險公司投資嗎?
而且,即使是已經配置好的基金組合也有很多不同市場和板塊,如果管理苦手的話,要長期正回報真的不容易,我也沒有經常關注,所以最近股市債市都動蕩的情況下,最近3個月,每個月都是持續虧損的(6月到7月更是10萬多一點虧損了5千多一點)。如果說要算比率的話,有些基金虧損超過20%了。
另外,不少基金選項也是強積金也可以選的,瞬間覺得買這種投連險沒意思。性質類近,同樣要綁定較長年期,但強積金自願供款還可以退稅,還有管理費較便宜(~0.75%)的預設選項,為什麼還要買投連險。(除了給經紀送佣金,沒想到還有哪些好處。)
儲蓄保險
記得在大學時聽一位講師說起保險,他說他的保險已經足夠他現在就退休,現在想來,他應該買了不少儲蓄保險。(笑)我購買儲蓄保險的原因是用作強逼自己儲蓄,以前因為錢不多,就想每個月存一部份,然後就和朋友買了一份儲蓄保險,累積15年之後,非保證+保證紅利就等同於1倍的供款,比起做定期或零存整付要好。(但是當時沒感覺到錢綁那麼長的時間的不便,就是置業首期累積慢了,但我也不確定不存在這裏,按我以前的消費習慣,會不會根本沒多少錢存下來。)
後來再買的儲蓄保險則是有供款若干年開始,每年會發放紅利(銷售會以自製消費券來做招徠)確實每年有錢收很不錯,不過也可以積存下去,日後一筆過提出來的。我覺得有幾份儲蓄保不是問題,重點是自己確定不會很早就要退保取回那一筆錢,因為沒有若干年份,你退保連供款的金額也拿不回來。這個儲蓄保,就適合生了孩子,供一份,滾個18年當大學學費,或者多滾幾年作為孩子創業、成家、置業的一些本金。
現在我手頭3份的儲蓄保快供完了,我還在想要不要找一些短期儲蓄保(只綁定3年或1年的時間,提供固定紅利回報,性質給我有點像定期),但最近銀行短期定存利率也不錯,所以還在糾結要不要買。
下星期再來分享關於醫療保障相關的部份。不知道大家對於保險有哪些看法呢?
和你淺語日常,發現生活點滴。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