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級個展,現正上映中
該展由韓國水原市立美術館策劃,朴賢珍(PARK Hyun-Jin)擔任策展人。藉由展出奧拉夫橫跨40年之各系列創作見其脈絡,以及當今社會遇到之困境,與(值得深究之)議題。而這些困頓、糾結與不堪,都藏在這些看似寧靜美好的表象之中。原來,我們並不完美,而我們所期待的世界也尚未到來。
Erwin Olaf, I Wish, I Am, I Will Be, 2009 ©Erwin Olaf
此次展覽含括「引經據典:12位大師與埃爾溫.奧拉夫」(12 x Erwin Olaf)、「情境時刻:敘事性演出」(Moments: Epic Rending)、「城市空間:奇幻意境」(Cities: Between Fantasies)與「經典圖像:超越當代」(Classics: Contemporaneous)等四大子題。
12xErwin Olaf
「埃爾溫.奧拉夫:完美時刻─未竟世界」©Phebea Shen
The fourth floor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was the shrine, the principal magic place,
the sanctum sanctorum of my youth.
I first visited with my father at age five
and decided right then to dedicate my life to paleontology.
Stephen Jay Gould said
著名古生物學家蒂芬.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五歲時與父親前往紐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首次觀展經驗,古爾德自此奠定其人生志向,爾後進入該館工作,進而以此專業受聘於哈佛大學,並為這段生命經驗留下上述證言。古爾德以生命經驗(實體)見證「博物館觀展經驗」對一名孩子能更產生多麼深刻的震動——博物館經驗讓他成為館員,更讓他進了哈佛任教,注重教育的父母,還不速速帶孩子入館看展!
無獨有偶,奥拉夫亦深受
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館內繪畫作品啟發,雖然他沒有走上與古爾德相同路子,成為博物館館員,但他所使用的創作語彙卻始終與這些17世紀前輩們的作品深相交纏。因此,奥拉夫便與現任館長迪比茨(Taco Dibbits)一同選了12件館藏,作品兩兩配對,隔空喊話(對話)。
Erwin Olaf,Life - For Mom, 2018 ©Erwin Olaf
12xErwin Olaf ©Erwin Olaf
因此,本區一半展品來自
荷蘭國家博物館館藏(當然,出場在現場的是品質精良的合法複製畫,若是真跡出場那這場,展覽就不會是奧拉夫個展,而是十七世紀大師精選),另一半則是奧拉夫的攝影作品。作品雙雙併置,產生對話之餘也顯現「每一件事其實都是一種選擇」,無論身在17世紀的他們,或21世紀的我們,其實每天都正經歷著,只是我們可能不太容易察覺(這些理所當然)。
Nothing is real but everything is real
Taco Dibbits said
但我們確實應該去思考這些場景真的是真的嗎?那些姿態、光影、質感真的是自然而然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場景的嗎?當然不是!既然現代有擺拍,古代也就能擺畫,17世紀的藝術家設計出他想要的「場景」,之後再讓人與物件出現在場景之中,然後把它們盡可能合理地描繪出來,正如奧拉夫的每件棚內攝影。但於此同時他們又無比地忠誠讓這些人物如實呈現觀眾眼前,既無情(不管你的皺紋多麼深刻,也不管你的肥肉多麼有層次)但又溫柔地用畫筆與鏡頭承接一切。
情境時刻 Moments
甫入展區便會被〈鑰匙孔〉裝置的量體,以及極度吸引人入坐的兩張椅子給吸引(在館內走了兩小時後,真的很想坐下)。
「埃爾溫.奧拉夫:完美時刻─未竟世界」〈鑰匙孔〉2022年於國美館©Phebea Shen
〈鑰匙孔〉在不同場館之裝置紀錄 ©Erwin Olaf
菲比順利入座後,透過第一個鑰匙孔。看見臥室內,男子坐在床邊,男孩入內,男子抱起男孩,撫摸,並男子指頭多次無比柔情地滑過男孩肩頸、後背、下背、等處;第二個場景位於厝內餐廳,男子閱讀,男孩進入,男子抱起男孩,撫摸並擁抱。眼睛離開第一個洞口,一時間讓我懷疑自己到底看到了什麼。接著,走到對向,鑰匙孔內一名女人做著和男人相同的動作,但我完全不覺得有什麼,因為在這一切正常極了──這就是一位媽媽在睡前安撫她的孩子罷了。
「埃爾溫.奧拉夫:完美時刻─未竟世界」〈鑰匙孔〉©Phebea Shen
除了〈鑰匙孔〉之外,這一個展區的作品都非常值得細看,並且因為幾乎每個系列除了平面攝影外都還有錄像,若無至少預留一小時,可能有點難看完這區。
« Grief », Caroline, 2007 © Erwin Olaf
〈 悲傷〉(Grief)這整個系列讓我不斷分神(完全不是一名美術館親密觀眾應有的行為),因為影像中的傢俱,每件我都好想擁有!由其它們每個都有「腳」真的深得我心啊!以至於我在〈悲傷〉中不斷看見自己的慾望,尤其下圖左側矮櫃,真的實實在在地撩起了我的購物欲。
« Grief », 2007 © Erwin Olaf
〈 悲傷〉除了影像之外也有一支影片。同樣地這支影片也讓我分神得很,因為影片中這位女孩(下圖)的髮型,正是菲比國小五六年級時,媽媽帶我去美容院常梳的髮型──用自己的頭髮做出一個立體蝴蝶結,但我比較喜歡自己的童年款,因為我的蝴蝶結不在頭頂而是後腦杓(可愛又不失端莊,可惜沒照片佐證)。
除了〈悲傷〉讓我不合時宜地想買傢具外,〈雨〉的鋼琴也好想要!至此,菲比完全沉溺在「情境時刻」中想買東西的心情中無法自拔(所以這區看超久啊)。但是,這整個展覽的作品也真的都非常優秀,完全值得深看。
«Rain», Erwin Olaf, 2004 © Erwin Olaf
讓菲比在情感上不斷陷入各種「情境」的「情境時刻」展區,除了上述作品之外還有一件深得我心的〈愚人節〉,2020年起,COVID-19影響全球生命體,這個很鬧心的愚人節至今尚未停歇。奧拉夫覺得自己就像病態電影中無足輕重的臨時演員,並且在這系列作品中藝術家確實親身上陣演出,雖然沒有劇本,但卻不自主地被持續推進到一個不知未來在哪裡的下一步。超市貨架被清空,走在路上難能遇上其他路人,我們誤會的永存,原來從不曾存在,人間竟是無常。
就像曾經菲比以為展覽記者會、開幕(媒體貴賓預展)、(大眾)開展會自然而然地循序發生,但,2021年菲比在台北當代館藝術商店策畫的
On the other hand 就在記者會後就直接休館至(最初以為的)6月14,接著滾動延後至6月28,然後又繼續修正為7月12日開展,但這個開展日卻直逼原訂展期截止日。
因此,〈愚人節〉在我眼裡格外有份心心相惜的感受。真真覺得奧拉夫你真的懂我,雖然我們未曾謀面,但卻隔空有了相同的心靈震動(抱)。
«April Fool», Erwin Olaf, 2020 © Erwin Olaf
城市空間 Cities
2010年起,奧拉夫開始走出攝影棚,改以真實城市為背景製作一系列作品。此次共帶來12年創作的「柏林」、17年的「上海」,以及18年推出的「棕櫚泉」三組城市系列。
過程中我在「棕櫚泉」中又再次因為優秀的傢具而進入出神情境(下圖右一那張單椅是不是很誘人?右二的書桌與矮櫃也讓人難逃魂牽夢縈)。
但其中菲比最喜歡的是「柏林」系列。主要原因是我個人一直以來都特別地喜歡「小丑」這個角色。而「柏林」系列中就有一件結合我愛的小丑,以及(遊樂園中我唯一敢玩的)旋轉木馬裝置。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小丑惹人憐愛,連帶讓我也跟著喜歡小丑的小尖帽,小尖帽的愛用者除了小丑之外,還有小精靈、嬰兒(荒井良二《今天的月亮好圓》便是一例),以及善良的強盜(湯米.溫格爾代表作《三個強盜》),而這些都是讓人喜愛的人兒,而這也是菲比特別喜歡〈愚人節〉這件作品的另一大原因啊。
「柏林」機動裝置在國美館 © Phebea Shen
「柏林」機動裝置在其他館所 © Erwin Olaf
經典圖像 Classics
因為菲比個人懼怕這類影像,因此在幾秒鐘速速通過了。為何菲比會感到害怕可能是因為面對這類影像總讓我覺得自己過於渺小孱弱(簡直就是螻蟻本人),世界又太巨大,讓我無所適從(肢體直接呈現手足無措狀),腦內響起〈傳道書〉經文「後來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
但,(我相信)這種氣勢磅礡的影像(在一般情況下)應該足以擄獲眾人芳心。
Im Wald, 2020 © Erwin Olaf
Im Wald, 2020 © Erwin Olaf
快步穿越「經典圖像」展區後,菲比再次回到「引經據典」展區。看完101展間一輪後,再次回到奧拉夫與17世紀創作前輩對話的展間起點,覺得份外地有滋味。若不是得趕往下個行程,還真想再重新走一回,看看自己能否看見第一次沒看到的(人生)細節。
「埃爾溫.奧拉夫:完美時刻─未竟世界」,即日起至2022年11月27日,在國立臺灣美術館101展覽室(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住台中的請務必前往,住其他縣市的請衡量自身狀況後前往,若可以的話,在台中住一天,連看兩天也是很棒的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