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我看了「失業風暴」這電影,主演是我喜歡的女演員茱麗葉畢諾許。戲中她叫瑪麗安,是一名作家,因為想要寫一本關於法國清潔工的書,虛構了自己的人生故事,參加政府社福單位舉辦的工作媒合大會,她親自投入到法國「中低收入戶」的生活情境去,做辛苦又無保障的清潔工作,而且與幾位清潔工成為好友。
只是,這種跨階級的友情也有效期,她的書會寫完,好友們遲早會識破她的真實身分――瑪莉安跟她們不一樣,她有選擇權,並非是「一定得」做這辛苦工作的人。
這部電影的後座力挺強的,在我腦海裡繚繞許久,因為我從未深入到底層人的世界中,去看他們是怎麼過生活。不知道台灣的清潔人員工作環境如何,在法國,我覺得那是個高壓又辛苦、不被尊重的工作,老闆或主管總是叫他們「快、快、快」,要無條件配合顧客的需要,剛開始工作就立刻要上手,做得不夠快、不夠好就會被fired掉,工作早出晚歸、工時很長,郵輪上的清潔人員還得遵守一個奇妙的潛規則――要搶在遊客上船前完成工作,不能被客人看到。
因為底層人的工作是如此高壓無保障,這讓他們的神情常常處於一種緊繃、厭倦、疲累的狀態,跟瑪麗安自在的神情截然不同(導演跟演員很厲害,有把這個差異凸顯出來),其實這些底層工作者也察覺到瑪麗安「不一樣」,她比較任性,敢跟老闆頂嘴讓自己被開除,上下班途中看見海,會想跳進去游泳。
底層工作者看到海是沒有辦法好好欣賞的,他們滿腦子都是生活的焦慮,只有在討論「如果我中了樂透」時,會放縱自己想像離開現在窮困的生活,瑪麗安恰好相反,對中樂透沒有什麼想像跟感覺。
這部電影給我兩個重要的感受〜
一個貧者愈貧的世界
在瑪麗安接觸到的許多底層工作者中,大家雖然處境差不多,但仍存在性格的差異。跟瑪麗安最要好的單親媽,有3個年幼的孩子要養,她是生活壓力最大的,一出場就是跟社福人員吵架。另一個年輕的馬尾女,約20多歲,單身有男友,是個打掃達人,她痛恨目前的生活,想要跟男友遠走他方重新開始。
當中較為特別的是一位高個女,模樣約近30歲左右,她是郵輪清潔隊的招牌人物,總是笑容以對,態度輕鬆,打掃快又俐落,是男同事心中的女神,甚至曾煞到郵輪上的遊客。她後來得到一個麵包廠的工作,離開了「地獄般」的郵輪清潔隊,她是瑪麗安認識的底層工作人員中,最沒有苦相的。
瑪莉安之所以沒有苦相,是因為她「生活有選擇」,知道這段辛苦的生活有終點。而高個女之所以沒有苦相,我覺得是她的「能力」導致,她的清潔工作做得又快又好,被主管重視,她也有出眾的外貌,容易得到異性青睞。她似乎是單身,沒有單親媽有3個孩子要養的生活壓力。
所以她後來找到了麵包廠的工作,同事為她舉辦歡送會,似乎這是一種「高昇」,麵包廠應該比郵輪清潔隊的工作環境要好得多。
我猜想,在瑪麗安認識的底層工作者中,最可能脫貧的是這位高個女。
社會運動者常批評現在的資本主義,是一個「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社會。的確,國家裡掌握權力、站在高位的官員,大部分出身於社經地位較優的階級,人總有私心,想要方便「自己人」,所以會制定更有利於有錢有勢者搜刮國家資源的制度,導致底層人要跨階級競爭,更困難。
社會制度是如此不公平圖利上層階級,但就連宇宙的法則,也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這在聖經馬太福音裡就有提到:「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雖然單親媽、馬尾女、高個女目前都在社會底層,物質條件差異不大,但是她們看待生活跟工作的態度不同,單親媽跟馬尾女常一臉厭倦、疲憊,是「不得不」地在做這維生的工作,她們很難開心大笑;高個女卻常常笑臉迎人,她是以比較游刃有餘的態度在做這維生的工作,如此,她展現的能量狀態與前面兩位同事截然不同,在人群當中,她勢必比較容易被看見,受提拔而得到條件較好的工作。
這個世界,真有多餘能量可以去愛別人、同情別人的,並非多數。多數人是自己也不好過的,即使是有錢人、當老闆的,他們也有生活的難關。所以他們想要雇用的,都是狀態比較好、工作能力好的員工,想要親近能量較好的人。
所以,想要翻轉貧苦的命運,不能只靠別人的愛心跟社會制度的改善,反而是要把自己的想法與觀念調整好,把專業能力培養起來,再加上一些運氣的幫忙,才有可能脫貧。
不過,負面思惟是地球多數人類的習性,加上底層工作者的生活難關真的特別多,要改變這個思維習慣,更是困難重重。所以就會出現「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象,生活條件ok的人,可去旅遊改變心情、上心靈成長課改變思維,讓自己過得更好;反而是生活艱困、最需要改變觀念的人,不要說拿不出額外的錢去上課了,連去海邊游個泳都覺得自己沒有時間。
還好現在是個網路時代,資訊流通很快速,這是有利於底層生活者取得更多免費資訊的,所以,貧窮者想要翻轉命運並非毫無機會。只是,這終究要看個人的決定,是不是想要徹底改變自己(還是千錯萬錯都是別人跟社會不公不義造成),因為「你創造自己的實相」是既定的事實,這是宇宙智能(神)尊重每個人的自我創造力,所設計的人間遊戲規則,人不管如何怨天怨地,都無法改變。
我可以為底層人做什麼
談到如何解決社會貧富不均的問題,大家都是想透過社會運動或是政治制度來改善。以上的辦法有點成效,現代社會比古代社會要人性化、符合公義許多,但畢竟無法帶來根本的解決,例如「失業風暴」發生在法國,這已經是比較有社會福利意識的先進國家,但連他們的老闆都會壓榨底層員工,就知道社會改革的極限在哪裡。
想幫忙的人可以從自己做起。例如去餐廳用餐或是去外宿、使用公廁時,把自己使用的區域盡量保持整齊乾淨的狀態,這樣就能節省清潔人員打掃的時間;看到為我們服務的人時,誠心跟他們道謝。
其實我無法明白人類社會為何會鄙視這些願意做粗重、較骯髒事的工作者,沒有他們的勞力付出,大家哪能享受乾淨整齊的環境?哪能不用親自照顧生重病的家人,保有自己原本的生活品質?
因為有他們在工作,社會才能以目前這樣井井有條的文明狀態呈現,中高階級者才能無須蓬頭垢面、光鮮亮麗的出現在大眾面前。如果大家都能尊重每一個工作者、提供合理的工作環境,就會有更多底層工作者覺得自己被善待。這種溫暖的感受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有些人生活艱苦,無法給予自己這種感受,那麼享受了他們工作成果的人,就以這種方式來回饋吧,這才是更全面的「社會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