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在關注MarTech或是電商趨勢的人應該會發現,最近有一個沈寂了一陣子的名詞又再度成為關注的焦點,「Phygital」。
如同許多熱門詞一樣,Phygital也是一個合成字,由「Physical」和「Digital」所組成,顧名思義就是結合「實體加虛擬」。
Phygital 原本指通路的融合
過去這個詞主要是針對企業零售領域,描述結合線上與線下通路,讓消費者能夠在其中一個場景下操作,但是整個購物流程可以在兩種通路間無縫接軌。例如蝦皮最近大量開設的實體取貨店面,就能夠讓消費者隨時在蝦皮商城線上下單,不需付運費,而是到離家最近的蝦皮店面取貨,提供顧客結合了線上與線下兩種通路獨特優勢的體驗。當然對企業端還有更多的意義,例如跨通路的消費者喜好追蹤、實體商品虛擬化與虛擬商品實體化等。
但由於這個概念描繪的情境與另外一個熱門詞O2O太過相近,所以後來漸漸似乎就沒有人在講Phygital了。
O2O(Online to Offline 或反過來 Offline to Online,線上線下整合),不論是透過線上管道提供實體商品,還是透過實體通路取得線上服務,重點是為受眾/顧客提供跨通路的購物體驗,創造一致且連續的內容,以達到整體更好的顧客體驗。
這次的 Phygital 與區塊鏈技術有關
今年開始這個詞又再度出現,不過內容有點不同,因為它出現的領域不一樣了。這一次它出現在區塊鏈/元宇宙這個領域。
虛擬商品實體化
從數年前第一次出現這個詞時的內涵來延伸的話,現在許多「網路/區塊鏈原生」的NFT項目紛紛創造了實體的商品、活動、展會等等,從Digital(數位)世界往Physical(實體)世界進軍。
這其實很好理解,即便過去在沒有網路的時代,熱門的卡通也會透過IP授權來生產實體商品獲得收益,這可以說是最初階、也是大家最熟悉的「虛擬 to 實體」的方式。而這次真正重要的是下面這個趨勢:
實體商品虛擬化
過去由於網路「複製」技術的方便,任何實體商品一但被數位化後,便因為能夠被大量複製而失去稀有性與價值,例如實體世界的蒙娜麗莎真跡價值連城,存在電腦裡的蒙娜麗莎.jpg只能佔記憶體。
而區塊鏈,或者說NFT技術,則讓「實體 to 虛擬」有了更不一樣的內涵。NFT技術讓數位資產有了獨特性,實體世界的物品終於可以在網路上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唯一正版」(當然也可以是任何特定數量)。因此羅浮宮可以為蒙娜麗莎推出一個數位正版,任何人都可以隨時確認擁有者是誰(哪個錢包帳號)、過去交易的金額、且沒有任何一個中心化的單位可以修改。
「實體世界的商品」有一個「虛擬世界的替身」是什麼概念呢?
其實也不是什麼新東西,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大量在應用這樣的概念了。小到咖啡兌換券、高鐵電子票,大到台積電股票,其實都是將實體的商品透過數位化、電子化或證券化的方式進行銷售和傳播。
既然「虛擬商品實體化」和「實體商品虛擬化」都早就有那麼多應用了,那麼透過NFT技術來做有什麼不一樣呢?
代幣化(Tokenization)增加了更多商業可能性:
流動性管理
我最近看到的一個案例:
機票(飛機上的座位)雖然早已經是一種被虛擬化可透過網路買賣的商品,但是過去一但買下機票後,個人是無法隨意進行轉手、交換、販售、拍賣...等等管理的,就像影片中 Facundo Martin Diaz 說的,現在的飛行對消費者來說比較像是預定一種服務,但是透過NFT技術,我們可以把服務變成一個消費者可以自由管理的資產,可以更容易地創造流動性(轉手、交換、販售、拍賣),並且縮短交易的時間。
其他像「剩下三個月期限的俱樂部會員資格」、「NBA總冠軍賽的座位」、「無法被隨意搬運的藝術品」、「鬧區停車塲使用權」,甚至「不動產」都有建商正在嘗試透過代幣化來增加(買賣)流動性:
至於增加「流動性」對發行方來說有好處嗎?
最直覺的就是增加二級市場轉手版稅收入。以現在的NFT交易為例,其實每次交易都會有一定比例的金額被作為版稅由發行方抽走。如果能夠創造價值吸引消費者購買、轉售、蒐藏,每一次的「流動(銷售)」都能夠抽到一部分錢,那當然就會增加發行方的收入。
其次,發行方能夠更方便地分配和管理這些商品的銷售和存量。舉例來說演唱會的座位過去總是會有「黃牛」來搗亂,鑑於鏈上數據的公開透明,當各種活動的門票都以NFT形式在市場上流通時,任何不尋常的門票囤積和交易都能立刻被偵測到,價格波動也都一目瞭然。方便比價再加上隨時透過鏈上交易就可以立刻取得門票,未來要出現在演唱會門口高價兜售的黃牛應該很困難了,甚至更進一步可以在該門票的智能合約上限制交易金額也能防止黃牛抬價兜售。
實體與虛擬綁定
知名的NFT藍籌項目 Azuki 剛剛發布了「
PBT(Physical Backed Token)實體加持代幣(我先暫翻)」,一個結合虛擬與實體商品的去中心化驗證機制,把「實體的商品與虛擬的NFT」綁定在一起,轉移實體資產的同時也會轉移虛擬的資產。宣傳影片:
Azuki 發表了一個實體晶片「Bean Chip」,安裝在實體商品上後,使用手機掃描晶片就可以取得 Token(NFT),這個 Token就是PBT(Physical Backed Token),一種綁定實體物品的虛擬代幣標準。透過這個技術,不只是虛擬資產(NFT)的轉移能夠追蹤,實體商品的轉手紀錄也一樣能夠透過去中心化的機制永久上鏈。Azuki甚至將這個標準
開源,期待所有人能夠利用這個技術一起創造更多Web3的應用。
想像從加密錢包就可以知道你擁有一台藍寶堅尼、或住在帝寶,而一但易手,錢包裡的PBT也會跟著轉移到新的擁有者錢包裡,自然所有線上的特殊權限(例如遠端監視器權限、線上VIP社群、車主購物商城優惠、機場VIP室門禁...)也自動轉移到另外一個錢包去。這種有趣的創新相信未來在各種商業上的應用會越來越多。
主動(非許可式)行銷
一但資產代幣化後,交易時雙方只需要連結錢包,證明他們「擁有什麼資產」,完全不需要證明自己的身份,就能夠獲得特殊的權限。例如「買過前三款商品(檢查錢包內的NFT或鏈上紀錄)直接空投第四款」。過去純實體商品很難實現這樣的空投,透過NFT則可以輕易達成,也可以再次強化系列NFT的收藏價值和二級交易頻次。
不論消費者是透過虛擬通路購買實體商品,還是透過實體通路購買虛擬商品, Phygital 從一開始的強調在不同「通路間」都可以順暢進行的商品購買體驗,進化到現在強調「商品本身」就提供虛擬與實體的雙重體驗,變成「跨越虛實的資產」,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有趣的應用,個人感覺是非常期待啊!
以上就是本週的內容,不曉得你對「Phygital」有沒有其他的想法,歡迎在下面留言跟我分享。如果你也會好奇未來區塊鏈將對世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在
「區塊D週報」訂閱區留下Email訂閱,就可以每週在信箱收到值得關注的消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