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心中都有個創業夢,即便不創業,所有工作人也大都不想一輩子擔任受雇者的角色,想要自己掌控工時、享受全權的工作成果,這些都是很好的目標與理想,姑且不論創業背後的高工時付出與大量沉沒成本,其實我們可以在踏出這一步前先盤點一下手邊的資源。筆者採訪過上百位創業家,來自台灣各行各業,不論是二代接手還是白手起家,都有著很多看似光鮮亮麗背後的秘辛,透過經驗幫大家彙整創業時應注意的三件事。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統計,能夠創業並存續一年的公司只佔所有新創公司的十分之一,再拉長到五年,存活下來的又是十分之一;以政府最新公開之2019數據中10萬多家新創中小型企業,時至今日大抵存活不超過100家。
許多創業家都懷抱著遠大的理想,筆者遇過有揚言要改變產業生態、也有要打開國際市場、甚或是要成為上市上櫃公司的皆不在少數,但這些撐過所謂創業死亡交叉點的創業家卻是少之又少。雖然不能保證準備好以下資源你就一定能夠創業成功,但至少你可以少走一些冤枉路,畢竟創業含括了實力、運氣、時機,樣樣關鍵。
預算兩倍以上的「充足資金」
創業當然需要一筆啟動基金,許多創業家準備了一筆錢就開始創業,到實際交款時,每個款項往往都會「超出預期」。如果有實體店面,那就會有裝潢上的超支、更改設計圖的沉沒成本、店面準備期延長的租金,在開業前可能就先舉債一大筆數額,徒增風險。筆者就曾遇過已經創業成功並募集資金再開副牌搶攻山頭的企業家,原本預算500萬的裝潢費用,最後不斷追加費用,達到理想的店面形象,最後花費1600萬。
有經驗的人尚且如此,如若是初出茅廬的創業家就更得在這點上用心,因此最少準備預算額兩倍的資金,並且扣除固定成本後保留6個月的現金流。
堅持原則,但切忌固執
理想總是美好,現實也總是殘忍,如果真的遇到裝潢超出預算,又沒有備妥足夠的預備金時,你會選擇硬著頭皮也要做到最好的裝潢,還是先將就著,把資金留給產品本身?
這其實沒有標準答案,但你得先想清楚自己的競爭核心價值是甚麼?如果當初創業的目的是透過產品傳達生活的想像與理念,那麼思量一下,理想的裝潢能替你減少多少「溝通成本」,如果符合創業時的理念,那麼可以考慮調整一下預算比例;但如果競爭核心是「產品」本身,那麼就先將理想下修一些,維持最基本的店面功能即可,甚至可以直接捨棄實體店面,轉透過網路電商通路來推廣,把硬體預算放到廣告投放上。
但切忌,不要為了完成裝潢而捨棄產品品質,創業成功很大的關鍵在於「回頭率」,如果產品本身都無法說服自己了,又遑論做出好口碑呢?
調整專業本位的心態
許多創業家是在自己過去的工作領域有相當出色的能力,因此本著專業能力自行外出創業,過去可能是出色的業務員、廚師、工程師,發揮所長就是敬業的表現,一旦走上創業路,要考量的遠不止這些。
身為員工的本分是顧好專業上的表現,而老闆則是要闢好舞台讓所有員工發揮百分之百的能力,不僅要有各項專業知識也要具備「引導者」的能力。如果過於堅守專業本位,不僅難以服眾,更容易因為執著而做出了壞決策,適時的提醒自己是不是從過往的專業本位做決策,這相當重要,畢竟一位好的老闆最重要的是聽取各方意見、「海納百川」,最後才有辦法做出最佳決策。
創業維艱,沒有絕對正確的創業路,但絕對有前人走過的無數失敗經驗,與其找出那條不存在的必勝創業法,不如先參酌過來人的失敗經驗,少走一些冤枉路。創業如果都是成功那也不全然是好事,有失敗的痛,自然也有成功的喜悅,這樣的悲歡交雜,才是創業家最難以言喻的秘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