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新聞或是投資理財的文章都常常提到「指數」這個名詞,介紹ETF投資的報章雜誌更是圍繞著「指數」做各種討論。
在投資中,「指數」指的是「股價指數」,這是一種計算整體證券市場成長與衰退的衡量方式。
股價指數的計算方式
台股加權指數 = Σ ( 股價 × 在外流通股數 )
股價指數的計算方式是把每一檔股票的股價乘上在外流通的股數(一千股為一張),再把每一檔股票的這個數字加總後就能得到加權股價指數,也就是俗稱的「大盤」。
當大部分的股票價格都在上漲時,股價指數也會隨著節節攀升,反之當市場中股價普遍都在下跌,指數也難有太好的表現。
台股指數的狀況
台股指數從1987年的1039點,隨著經濟逐年進步、科技創新帶來更高的產值,以及景氣循環的影響,至今來到13000以上的高點。
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指數曾跌至4000點,但隨著金融市場快速復甦,指數普遍都在6000點之上的水準。近期更由於各國央行的寬鬆貨幣與各種紓困政策,導致即便疫情嚴重股價指數仍然能夠突破歷史新高。
先有「漲跌」還是先有「股價指數」?
一般投資人看到指數上漲時更會有信心買進股票,因為指數上漲代表今天大部分的股票都是上漲的,買進賺錢的機率相較放空賣出還要高。
然而當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上一段的股價指數公式會發現神奇的事⋯⋯
當我們假設公司在外流通的股票數不變時,指數上漲似乎是公式的結論,股價的漲跌才是公式中的變因。那麼到底是股價上漲讓指數上升(如公式所寫的那樣),還是像報章雜誌所說的,指數上漲給投資人信心,進而帶動個股表現呢?
股價指數對投資股票來說是一種參考
其實這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當公式寫著等號兩邊想等時,其實不會知道是哪一邊影響另一邊,只能說這個公式是我們為了計算加權指數創造出來的,所以將股價設定為變數,並以加權指數為結果。
實際在投資市場上,股價指數與個股其實是相互影響且具有循環性的,當投資人看到指數上漲大力買進個股時,根據公式,其實也正在推升股價指數。於是又回到了原點,指數被個股帶動上升了一點就更有信心繼續買進。相反的,下跌時也是如此。
然而不論漲跌我們都可以知道,指數與個股的表現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