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
我是貓和
少爺,決定要挑戰另外一種面向的夏目漱石。
心這部小說,共有三大章節,老師與我、父母與我、老師與遺書,內容非以情節推進的小說,比較像是在聊某件事,某件發生在心裡面的事情。看一名知識份子如何用最高標準來審視自己,一步一步走向道德的懸崖。如果你也喜歡日本文學這種極致絢爛的生命美學,推薦你讀這本書。
主角「我」為一名男大學生,在鎌倉遇見一名渾身散發知識氣息的男子,激發內心想跟他攀談交流的渴望,就稱對方為「老師」。而老師始終不太理會男主角,而他越孤僻冷漠,就越驅使男主角更想親近的慾望。但始終都無法掀起老師聊天的興致。這裡是作者賣的第一個關子,這個老師到底是誰?經歷過什麼事?為何如此冷漠?
在男主角棄而不捨之下終於有機會到老師家拜訪。從師母口中得知老師每個月會固定去掃墓,問及是掃誰的墓,老師只說是一位朋友,便不想多談,男主角又再次吃了閉門羹。這是作者賣的第二個關子,死者和老師有什麼關係?對方的死和老師有關嗎?
男主角的父親生病後,老師叮嚀他要把遺產處理好。趁令尊在世時分得應有財產,分到財產之前務必小心防範。這一點都不像知識份子會說的話,彷彿自己吃過悶虧似的。作者賣了第三個關子,說:大家平時都是好人,至少是普通人,可是一遇到切身相關的重要時刻,就會搖身變成壞人。讀到這句話的當下我只以為他在批判他人,最後讀完才發現這句話是在說他自己。
夏目漱石埋下了各種問號和未解之謎,讓讀者對老師這個人更加好奇,經過2/3篇幅的層層堆疊之後,終於揭開老師的真面目。在男主角返鄉的日子裡,突然收到老師的遺書,裡頭說明了一切。
老師出生富裕人家,自父母過世後便由叔父收養,怎知叔父最後把財產收到自己口袋裡,所以造成老師對誰都不信任的個性。求學的外宿期間,老師喜歡上房東太太的女兒(稱之小姐)。恰巧好友K的生活有點狀況,老師熱心地邀他進來同住,他漸漸發覺K和小姐的互動變多了,沒料到K先向他坦白喜歡小姐,老師表面按兵不動,卻整日提防著K的心思和行蹤,又同時自省這樣的卑鄙行為,逐漸變成痛苦的團塊,被自己的猜忌心束縛著。這一部分是作者描述最細緻,探索最深刻的部分,值得多次品味。
K不論在學識或涵養上都比老師略高一籌,而且非常致力於宗教上的精進,「不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層次,無異於蠢才」是K的座右銘,所以K遇上愛情後和自己的價值觀打架了。當K徵求老師感情意見時,老師旋即換上另一副面孔,一本正經地回敬這句話。他用這句話來封住K即將踏上的情路。
我由著魔鬼經過眼前,卻只能束手無策佇立原處,渾然不覺那一瞬間掠過的黑影,將把我終生困於黯淡無光之中。
老師為了捷足先登,直接向房東太太要求將小姐許配給自己,真是機關算盡。K最後自刎身亡。K的死亡是不是因為老師所造成,或是對自己精神層次的失望而走上絕路,其實從故事裡不得而知。所以老師才這麼說自己。我是個原本打算走在正直的康莊大道上,卻不小心滑了一跤的蠢蛋,也可以說是狡猾的男人。
說明了為什麼老師的個性會如此靜默寡言,除了長年活在罪惡感的牢籠裡之外,他瞧不起自己,意識到自己和叔父是一丘之貉,婚後仍壟罩在亡友的陰影裡,難以向太太吐露心中的惡。老師最後選擇明治天皇駕崩之際殉義。
這本小說也可以看成是一本懺悔錄,自剖人性是利己的,又以生命償還自己所犯的小人之過。腳色性格有濃濃的時代感,或許是我們當今無法體會的,但是不論老師或是K對於精神層次上的追求,是我們可以警惕在心的。人心是容易動搖的,在關鍵時刻總是搖擺地特別劇烈,劇烈到超乎自己能掌控的幅度,或許有人會認為是知識份子的小題大作,但這就是小說的功能,用一部更精密的儀器掃描讀者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