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森寶的二兒子陸誠惠,在父親衣櫃的底層,發現了一疊以稿紙書寫,共三十頁的文件。(藏品/陸森寶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他的音樂依然健步如飛】
陸森寶是日治時期臺東第一批接受現代教育的原住民知識份子,他長年透過音樂的創作、教學,培育人才,也以歌曲紀錄生活場景,聯繫族人情感,也留下時代的變遷痕跡;也因為他的天主教信仰,創作了許多與宗教儀典行事相關的歌曲,在神聖與日常、紀錄與傳唱之間,帶出了豐富的故事。陸森寶在1988年離世,但他生前以日文拼寫族語的自傳,2002年才被家人在衣櫃底層發現。
陸森寶傳記的出土、書寫形式、翻譯,以及孫大川教授的採訪、整理與再寫作,有著多重的音樂、記憶、敘述之間的關係。從他的自傳手稿,回到一百年前的童年,也讓我們聽見許多不同的歌在唱,深刻的意念在持續。
父親的手稿
陸森寶的二兒子陸誠惠在父親衣櫃的底層,發現了一疊以稿紙書寫、共三十頁的文件。那是二○○二年的十二月,距離父親離開已經十四年了。第二頁以數字標記起筆時間「72.2.17.朝3時」,第三十頁下方標明「72.3.14.」,文件結尾處則註明「七五.八.七」。除去這些數字、目次中的日文漢字之外,自傳內文中父親所留下、以日文平假名拼寫卑南語的文章,不懂卑南語的陸誠惠與小弟陸賢文幾乎沒有辦法理解──這些經歷了近二十年尚未有人閱讀的文字,埋藏了父親什麼樣的記憶?
以日文平假名拼寫卑南語的文章,尚未有人閱讀的文字,埋藏了陸森寶什麼樣的記憶?(藏品/陸森寶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他人生中留下的最後一首歌,是一首名為〈懷念年祭〉的歌曲。卑南語歌詞的大意是「我有工作在遠方/不能常常回家/探望我的父母與朋友/但我從未忘記自己的傳統/與家人相聚的時光/我的母親為我佩戴花朵/讓我盛裝去跳舞歌唱」。他創作的歌曲,有好幾首都傳達了不同的移動與懷戀:〈美麗的稻穗〉中是在外島服兵役的心境;〈蘭嶼之戀〉的背景是為因天候受困蘭嶼島上的康樂隊員而做;〈再見大家〉是為出嫁至長濱的吳花枝女士所做的惜別之曲。「記得」,「不要忘記」,彷彿是他用另一種方式,反覆刻寫在歌中的印記。
手稿以日語拼寫卑南語的寫作方式,折射了陸森寶多語的人生狀態。陸森寶的族名是BaLiwakes,南王卑南語中,baLi是風的意思,BaLiwakes則有旋風之意。他在少年時期,曾從臺東前往臺南師範學校就讀,雖以音樂為其一生志業,但在南師就讀期間,優異的體育表現與他的音樂天分同樣出眾。名為BaLiwakes,似乎反映了他如旋風一般的力道與速度。陸森寶就讀南師時期,逢寒暑假返鄉,有時竟然選擇取道山路,步行至臺東,這可能與他童年時放牛,常在山中過夜的親近感有關。他日後為親自編輯的手抄歌曲集《山地歌》寫了一篇自序,說道:「我作詞作曲希望族人唱歌的理由是:我們的年輕人大都遺忘了﹃山上的話﹄(族語)。」原文中,「山上的話」用的是「山の言葉」──山的語言,或許他指的不只是卑南語,也是山對我們說的話。
子女們記得許多情境、情緒,只是容器總是裝填不及,逝散溢流的似乎更多。(藏品/陸森寶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為了留下山的話,他不斷地創作歌曲。陸森寶的子女們記得,在經濟狀況不甚理想、父母皆勞苦奔波的生活狀態下,父親仍不懈地創作著。在田裡工作,當靈感降臨時,他會放下手邊工作,鑽入一旁的香蕉園,拿起隨身的筆記,沉浸在創作中。即使出外旅行,他仍然在火車座位上哼唱、修改,引來旁人的好奇。父親說,靈感是活水,要隨時以容器裝填它。那音樂如水,流轉於家族的時間中。即興的、呼應當下情境的、玩鬧的、愉悅的……子女們記得許多情境、情緒,只是容器總是裝填不及,逝散溢流的似乎更多。
流動的歌
在與音樂為伴的人生中,他的靈感不只抄寫在筆記本。四女兒陸華英記得,父親在完成一首歌後,會將歌曲記寫在一張大大的白紙上,再把白紙帶到部落中,教導族人演唱。陸華英記得童年的一個冬夜,她與父母三人騎著腳踏車,依賴著小小的車燈,從家中前往部落。路旁的甘蔗園在寒風中搖晃,使人心生畏懼。但在抵達練唱地點後,眾人已經齊聚屋內,等待父親把嶄新的樂曲攤開,大大的白紙掛在牆上,像一扇新的窗。父親愉快懇切地一句一句示範,眾人聲音緩緩流淌在她的耳中,方才路途上的不安,已經像細沙輕輕地降落在泉水裡。
這些歌曲的記憶,伴隨著陸森寶子女成長。小兒子陸賢文記得童年時期,父親為子女們寫了一首歌曲,歌詞大意是:我們的住家屋後有一棵大芒果樹,我們常在樹下乘涼,母親編織花冠,我們愉悅地追逐玩耍。山與大地在夏日夕照中變得火紅,然而那美麗的情景僅是兒時回憶,永不再來。年幼的陸賢文感受到歌曲的美好動人,但尚未領會的是,父親凝視他們的眼神收藏了什麼樣的情意。無法重來的童年,如同沒有全數記錄下來的歌曲,使他們在父親離去後難免恍惚悵然。
那疊深藏於衣櫃多年的手稿,後來經由陸森寶同時熟悉日語與族語的女婿陳光榮翻譯,內容包含了記述至十五歲左右的少年自傳。在此之後,卻有一頁存有標題、尚未書寫內容的空白欄頁,在標題的「A冊」後,填下了編號「1.原稿歌曲」、「2.風俗習慣速記」。原稿歌曲可能是個人創作歌曲的整理,但「風俗習慣速記」的內容會是什麼呢?孫大川教授曾經透過陸森寶家人,聽取了十幾卷陸森寶生前留下的錄音資料,內容大致是請部落老人分享各種親身經歷與傳統風俗習慣。未經整理、凌亂細瑣的內容,像散生在時間裡的草木。陸森寶的採集紀錄,是另一段未及追趕的空白。
陸森寶的年少自傳裡,有一則夢境的記述。尚就讀蕃人公學校一年級的他,在夢境中參加了一場射箭比賽,但唯有他的箭矢,直飛不墜。(藏品/陸森寶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陸森寶的年少自傳裡,有一則夢境的記述。尚就讀蕃人公學校一年級的他,在夢境中參加了一場射箭比賽,但唯有他的箭矢直飛不墜,眾人嘖嘖稱奇。比賽的下一輪,箭靶向更遠推移,但眾人眼前卻出現了一張白紙,白紙幻化為小鳥,小鳥又化為巨鳥,最終成為人形。那形影站立於一艘船頂,船隻向著海的彼端航行,直至消隱於海天之際。他的父親對他說,這個夢境是好的啟示,你將會突飛猛進。
所幸有更多的歌曲,也像那些幻變的白紙與鳥,航行在聽者與歌者的身體裡,記下部落的歷史,也成為部落或臺灣的歷史。他創作的〈美麗的稻穗〉曾被楊弦、胡德夫、陳建年、陳永龍、紀曉君所歌唱。在三兒子陸光朝的記憶裡,這首歌的旋律,彷彿使人自山頭眺望豐美的平野,更如同父親的性格,那是:
「清涼、安定、甜美及體貼的氣味。」
★作家小傳
BaLiwake(漢名:陸森寶) 1910─1988
出身臺東縣卑南鄉,「baLi」是「風」的意思,BaLiwakes,即旋風,形容跑起步來猶如旋風。其於1941年改名森寶一郎,1946年改漢名為陸森寶,戰前曾就讀臺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南大學),畢業後返回臺東任教,歷任多所學校教職。除了深耕教育,陸森寶退休後亦致力於卑南音樂的創作與推廣,素有「卑南族音樂靈魂」之稱。
★團員簡介
馬翊航 一九八二年生,臺東卑南族人,池上成長,父親來自Kasavakan建和部落。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幼獅文藝》主編。著有詩集《細軟》,合著有《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