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譯團】高于婷:副刊主編的建築夢——史習枚與他的文學之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如果在臺灣,一個信奉自由主義的中國人】

1994年,剛出版《打狗歲時記稿》的高雄文史工作者林曙光,接到他在《台灣新生報》副刊工作時期主編史習枚的逝世消息,感念之餘,他洋洋灑灑寫了36張稿紙的篇幅,來悼念這位他心中「首倡建設臺灣文學的先驅者」。

史習枚是誰?或許有些人對他的筆名「歌雷」更熟悉一點,他從學生時期就對文學編採有興趣,隨後渡海來臺,創辦「橋」副刊、為臺灣文學與作家開拓一方空間,卻也不斷面對來自黨和政府的壓迫。

他是中國人,但自詡自由主義者。

他還不了解臺灣,但想建設一個臺灣文學的空間。

他是《新生報》「橋」副刊主編史習枚,他有一個建築夢。


【他信奉的是理念,不是黨】

史習枚在學生時期就展現了對刊物的編輯興趣,出生江西九江縣的他,1940年代初考上了因中日戰爭遷校至重慶的復旦大學新聞系,當時復旦大學有濃厚的文藝氣息,200多個社團中無論文藝或非文藝類,皆在發行刊物上闢有文藝園地,壁報形式的刊物也超過50種。

或許是浸淫在這樣的氛圍下,史習枚於1943年創立了「新血輪社」,發行刊物《新血輪》。有趣的是,這個社團的社址在三民主義青年團的青年館中,青年團由國民黨設立,招收16到30歲的青年,以培養抗戰建國的新血為主,回看在中國語境下與新血同義的「新血輪」,不難想像社團背後隱含的政治性。

raw-image

史習枚與其中幾位同學正是三民主義青年團的成員,但思想上是較為溫和的中間派,他們對《新血輪》的想像是:「一份不偏不倚、不受人唾罵、也不擔風險的中間報紙。」上面有學生關心的話題、時事,偶爾也有一些不受校方喜愛的言論,其中闢了《文藝》和《時與地》兩個文藝副刊,也收到許多來稿,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的副刊主編經驗。

只是若因黨政而生,也有很大機率因黨政而亡。

《新血輪》後期內容被青年團認為有左傾傾向,因而直接出手將「新血輪社」改組,史習枚等五位編輯成員決定在發行完第一百期《新血輪》後集體辭職,像是對組織的消極抵抗。

但史習枚沒有因此離開編採,1945年他邀請了同寢室的新聞系學弟馬克任與魏端共同創辦壁報,名字正好就叫做「橋」,站在親國民黨反共產黨的立場,張貼在五十多份壁報中忒有份量。不過他大概沒想到,「橋」這個名稱會一路跟隨他往後的人生。

學生時期的史習枚雖然加入國民黨下的組織,但他信奉的不是黨,是三民主義所說的民主自由,是對於社會與人民的關懷,這也讓史習枚一再因此受難。第一次國民黨直接瓦解他發行將近一百期刊物的社團,第二次則是他張貼了一張批評國民黨的壁報。

這次,黨要抓他。

剛從新聞系畢業以助教身分留在校園的史習枚決定逃跑,他想起已經去臺灣的表哥鈕先鍾在《台灣新生報》擔任主編,或許能夠投靠對方。

1947年夏天,史習枚來到臺灣這座在二二八剛流過血的島嶼,他沒想到,這場血其實還沒流完。

【「橋」上風景】

同年8月,他成為戰後第一份官營報紙《台灣新生報》的副刊主編,以歌雷為筆名展開文學活動。在為副刊取名字的時候,史習枚沿用了大學時用過的「橋」:

橋象徵新舊交替,橋象徵從陌生到友誼,橋象徵一個新天地,橋象徵一個展開的新世紀。

這段話被刊在第一期作為刊前絮語,他藉由「橋」讓當時的本省作家與外省作家相遇、讓中國文學與臺灣文學相遇、這座橋也讓史習枚自己從對臺灣文學一無所知,到後來說出想出版《臺灣作家集》介紹臺灣文學。

他知道生於日治時期的臺灣作家在1945年後,一時跨越語言到中文書寫有一定難度,因此請了後來寫下這份悼念手稿、精通日中兩種語言的林曙光擔任臺灣作家文章的翻譯工作。林曙光當時還只有20歲,而承接副刊主編大任的史習枚也不過是個大學剛畢業的20出頭青年,林曙光在手稿中形容初見時史習枚是一位「年輕白皙留有鬢毛的美男子」。

當時年輕有活力的史習枚常請副刊的作家們吃飯座談,林曙光也常被招待上館子,史習枚讓所有人一起討論這塊由自已開闢的園地,他樂觀浪漫、闊綽大方,也向橋副刊投稿的孫達人就回憶:

他看我抱著幾本舊書竟對我說:「達人,你又去花錢買書,把錢花完了吧?喏……」他伸手從口袋掏出三百元塞進我手中:「這算你的預支稿費好啦!」我大笑起來:「哪能這樣,你知道我要寫什麼?」他笑著說:「沒關係,別客氣,以後沒錢花時儘管向我預支好啦!」

在有了發聲空間後,本省作家開始討論起「臺灣文學」該是什麼樣子,外省作家也提出想法加入,成了後來有名的「橋副刊論爭」。作為主編的史習枚將這些想法一概整理發表,他自己也多次提出認為臺灣文學應該要更加反映現實、打破傷感氣氛等。

在戰後因為從日文到中文的語言轉換,一度消沉的臺灣文學在過程中似乎要長出新的形貌,史習枚搭起橋的一端,邀請原先互不相識的本省與外省作家們上橋,一起決定橋的另一端該往哪裡走。他們在橋上大聲吆喝、偶爾大笑、偶爾吵架,整座橋的樣貌正逐漸清晰完整。

當時史習枚也許曾想過另一端的風景,卻沒想過橋有一天會垮。

raw-image

【那一天,文學橋樑垮了】

1949年4月6日清晨,史習枚位於懷寧街大樓二樓的新生報員工宿舍大門被敲響,他前去應門,見到的是將自己上銬逮捕的便衣警察。他一時沒能搞清楚狀況,直到看見常在橋副刊投稿的楊逵也在,才想起前陣子拒絕刊登但出現在上海《大公報》上的〈和平宣言〉惹怒了省主席陳誠。

囚車緩緩開動,史習枚坐在其中,「橋」副刊在幾天後被迫停刊,結束了為期兩年多一點的223期生命。政府粗暴折斷他的橋,那些曾經想像過關於臺灣文學的未來,全都成了往後幾年牢房中的死灰牆面。

林曙光並不完全清楚史習枚的狀況,就讀他就讀她師大史地系的他也面臨學生宿舍被警察包圍臨檢,他只知道史習枚與楊逵一同被捕、橋副刊也停了,而等他與史習枚重逢,已經是將近三十年後。


作家小傳

史習枚(1922-1987),筆名歌雷。江西九江人,重慶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1947年來臺擔任《台灣新生報》橋副刊主編,於1949年四六事件中被捕,輾轉關押至1954年保釋。出獄後開過廣告公司,任職《聯合報》與《美華報導》等媒體,1987年病逝於臺北榮總。

林曙光(1926-2000),本名林身長。戰後返國在台北就學、擔任記者,先後經歷二二八、六四等重大事件,也曾參與臺灣新文學運動、協助本土作家翻譯日文作品。後因北部局勢動盪回到高雄,轉向鄉土文學和地方文史研究,後期為高雄保留下大量珍貴的在地民俗、諺語和民間故事,著有《打狗滄桑》、《打狗瑣譚》、《高雄人物述評》等書。

★團員簡介

高于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在學中,喜歡書寫,也喜歡學術研究。曾獲中興湖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新北市文學獎等,入選九歌109年度小說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415會員
165內容數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27
你的高中時期參加的是什麼社團呢,是揮散汗水的運動性社團,還是熱情活動的康樂性社團,或者學有專精的學術型社團? 無論參與什麼性質,社團活動必定是青春回憶重要的一頁。但你知道嗎?遠在日治時期時台灣的高中,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其中很特別的是有考古社團——「博物研究會」……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9/13
1960年代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呢?劉大任(在此我們先暫不稱他為作家)在小說《浮游群落》之中,描摹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模樣,他們滿懷理想,渴望改變社會,卻也同時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就身陷囹圄。 因為他們最青春活躍的時候,正是白色恐怖仍烏雲罩頂的年代。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2024/08/27
【派克是一同奮鬥的好夥伴】 王育德年僅25歲時便流亡日本,用美國的派克51鋼筆替臺灣戰鬥。這名臺語專家與臺獨運動者究竟寫了些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中國大陸當代作家史鐵生(1951-2010),文革時期以知青身份下鄉插隊,1971 年因病返京,二十二歲遭逢截癱,1979 年始正式發表文學作品,一生以思力深刻的殘疾寫作蜚聲文壇。
Thumbnail
中國大陸當代作家史鐵生(1951-2010),文革時期以知青身份下鄉插隊,1971 年因病返京,二十二歲遭逢截癱,1979 年始正式發表文學作品,一生以思力深刻的殘疾寫作蜚聲文壇。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學術界對於〔民國詩話〕的研究,向來偏於「個別詩話作者」的單一研究,或者偏向某些「特定議題」的討論;罕見到對於〔民國詩話〕既有微觀精細的研究,又作了宏觀全局的考察。林教授十幾年來,忙碌的教學和學術服務之外,付出巨大的心力,完成這部大著,不僅可以嘉惠後學,而且也是同領域學者不可不讀的最新成果。
Thumbnail
學術界對於〔民國詩話〕的研究,向來偏於「個別詩話作者」的單一研究,或者偏向某些「特定議題」的討論;罕見到對於〔民國詩話〕既有微觀精細的研究,又作了宏觀全局的考察。林教授十幾年來,忙碌的教學和學術服務之外,付出巨大的心力,完成這部大著,不僅可以嘉惠後學,而且也是同領域學者不可不讀的最新成果。
Thumbnail
作為定居台灣後的第一本現代詩集,廖偉棠的《劫後書》有著重量級的表現。這裡的「重量級」不僅在數量上,詩作的深度也實實在在地開闢出一條新路,可視為當代詩人「文史轉譯」的寫作典範。
Thumbnail
作為定居台灣後的第一本現代詩集,廖偉棠的《劫後書》有著重量級的表現。這裡的「重量級」不僅在數量上,詩作的深度也實實在在地開闢出一條新路,可視為當代詩人「文史轉譯」的寫作典範。
Thumbnail
教學或是寫論文,需要了解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或是某位台灣文學作家的事跡,可以查閱哪些書呢?除了葉石濤、陳芳明、劉登翰、宋澤萊等人編寫的台灣文學史相關書籍,以下提供三本書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教學或是寫論文,需要了解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或是某位台灣文學作家的事跡,可以查閱哪些書呢?除了葉石濤、陳芳明、劉登翰、宋澤萊等人編寫的台灣文學史相關書籍,以下提供三本書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如果在臺灣,一個信奉自由主義的中國人】1994年,剛出版《打狗歲時記稿》的高雄文史工作者林曙光,接到他在《台灣新生報》副刊工作時期主編史習枚的逝世消息,感念之餘,他洋洋灑灑寫了36張稿紙的篇幅,來悼念這位他心中「首倡建設臺灣文學的先驅者」。
Thumbnail
【如果在臺灣,一個信奉自由主義的中國人】1994年,剛出版《打狗歲時記稿》的高雄文史工作者林曙光,接到他在《台灣新生報》副刊工作時期主編史習枚的逝世消息,感念之餘,他洋洋灑灑寫了36張稿紙的篇幅,來悼念這位他心中「首倡建設臺灣文學的先驅者」。
Thumbnail
如果問你台灣的小說家有誰,你能說出幾個呢?這本《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聚焦於戒嚴時代,談談這些你可能聽過卻不甚熟悉的台灣作家們。
Thumbnail
如果問你台灣的小說家有誰,你能說出幾個呢?這本《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聚焦於戒嚴時代,談談這些你可能聽過卻不甚熟悉的台灣作家們。
Thumbnail
楊碧川致力於介紹世界各國的獨立運動,包括社會主義革命,有《胡志明與越南獨立》、《切·格瓦拉傳:20世紀最後革命家》、《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史》,以及去年7月由前衛出版社出版的《獨立革命的世界史:一百個民族解放運動故事》,試圖打開台灣人長年封閉的視野。
Thumbnail
楊碧川致力於介紹世界各國的獨立運動,包括社會主義革命,有《胡志明與越南獨立》、《切·格瓦拉傳:20世紀最後革命家》、《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史》,以及去年7月由前衛出版社出版的《獨立革命的世界史:一百個民族解放運動故事》,試圖打開台灣人長年封閉的視野。
Thumbnail
初知此書,乃因Podcast《百靈果News》(我是教徒👌)。 聽完讀書會第一章我對本作即起了興趣,但在讀之前我是有過猶豫的——因為歷史「小說」首先是小說之後才是歷史。
Thumbnail
初知此書,乃因Podcast《百靈果News》(我是教徒👌)。 聽完讀書會第一章我對本作即起了興趣,但在讀之前我是有過猶豫的——因為歷史「小說」首先是小說之後才是歷史。
Thumbnail
如果台灣文學史上的〈1943年〉是一篇小說的話,它是從一個極富象徵意義的悲傷場景開始的:1943年1月31日,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領袖賴和逝世了。在他逝世前幾天,老朋友楊雲萍剛好才去看他。然而,看似心情頗佳的賴和,突然坐起身來,用左手壓著疼痛的心臟,激動地說:「我們正在進行的新文學運動,都是無意義的。
Thumbnail
如果台灣文學史上的〈1943年〉是一篇小說的話,它是從一個極富象徵意義的悲傷場景開始的:1943年1月31日,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領袖賴和逝世了。在他逝世前幾天,老朋友楊雲萍剛好才去看他。然而,看似心情頗佳的賴和,突然坐起身來,用左手壓著疼痛的心臟,激動地說:「我們正在進行的新文學運動,都是無意義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