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的社團與粉專,是意識形態同溫層效應的推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前幾天在知名的Nature與Science期刊有個跟臉書合作、分析大量臉書用戶行為的系列研究,其中一個結論是:臉書的社團與粉絲團,是意識形態同溫層(如綠藍白政黨認同)的重要推手與溫床。

研究者觀察到,臉書社團與粉專讓使用者與其他異溫層隔離的程度,遠大於一般的臉書瀏覽、網站搜尋行為與閱讀新聞網站。

(這圖片是以Clipdrop AI工具製作)

(這圖片是以Clipdrop AI工具製作)

社團與粉絲團會有管理者(有時是一群志同道合的管理者),當社團與粉專成立宗旨就帶著濃厚的意識形態時,就會有一股強烈的力量,阻止多元觀點出現,強化原有的認知偏誤。

如果有人在社團或粉專提出不一樣的觀點、質疑貼文的人,他通常會被圍剿,也可能直接被踢出去或封鎖。

在社團裡的人、或粉專的忠實追隨者,就更容易認為自己一定是對的,更加抗拒對立的觀點,毫不考慮不同認同的人可能也有他們的道理。

Science的研究認為,臉書是高度意識形態分隔的社交與資訊環境。

而造成這泥沼的主因,是社團與粉專。這些聚集同好的場所,所造成同溫層與極端化的效果,遠大於個人主要由朋友們構成的塗鴉牆。

社團與粉專會讓有相同意識形態的人認為「我們是同類」,而產生了 in-griup 的內團體效應。這時,從社團與粉專發出的訊息,就很容易不用查證而全盤接受。而有心人自然也會積極成立社團與粉專來吸引「同類」,這時散發半真半假的錯誤訊息的成功率就會特別高,社團成員與粉專追隨者還會很主動地協助分享消息。

個人看法:

社群網站時代的資訊大爆炸,要對每天看到的資訊一一查證,幾乎沒有人做得到。

或許這時唯一可做的是:慎選資訊來源,注意你加入的社團或粉專,管理者是否是有一定社會聲望、資歷、具名而且可以信賴的人。

在這週末的《陳豐偉編譯社摘要週報》,會再蒐集國外媒體對這些研究的進一步分析。


avatar-img
1.5K會員
478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是個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看、有許多延伸意義的新聞,不過在台灣似乎還沒有人注意到?我就整理一下給付費讀者看。
這篇文章,不純粹是編譯文。這篇文章,是在科學研究基礎上,感嘆我過往的無知。無知什麼?以往我只注重保護家人,沒有注意到,原來我身邊的女醫師,也是職場性騷擾的高風險群。
前幾天,我在同一天內收到好幾個講「職場罷凌」的文章。如果職場罷凌那麼常見、那麼普遍,多數人都曾經歷過,或許我們就稱為「微罷凌」吧!
許多人在等待美股跌到最低之後搶進,希望能再賺到一波反彈,甚至是長波段的獲利。不過,低點是在什麼時候?現在是低點嗎?還是會再繼續往下跌一波? 我不知道,也不會猜。不過,正好看到許多講認知偏誤的文章提到投資理財問題,所以就整理幾個常見的重點。
或許這算是個有趣的花絮新聞,但仔細想想,背後有蠻深的衍生意義。那就是,國外某個大型、超過兩萬人的厭女社團,長期的社群版主(moderator)宣布脫單了。 可想而知,他沒辦法再待在這社群。除了必須辭掉社群主持人外,許多先前的追隨者咒罵他是背叛者。
橘高校吹奏樂部來台灣表演時,每位高中生我們都覺得活潑可愛。但如果她們下課途中讓我們在京都路上遇到,可能就會覺得只是平凡的女學生。這或許有一部分來自「啦啦隊效應」:在團體裡,我們會顯得比平常更有吸引力一些。
這是個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看、有許多延伸意義的新聞,不過在台灣似乎還沒有人注意到?我就整理一下給付費讀者看。
這篇文章,不純粹是編譯文。這篇文章,是在科學研究基礎上,感嘆我過往的無知。無知什麼?以往我只注重保護家人,沒有注意到,原來我身邊的女醫師,也是職場性騷擾的高風險群。
前幾天,我在同一天內收到好幾個講「職場罷凌」的文章。如果職場罷凌那麼常見、那麼普遍,多數人都曾經歷過,或許我們就稱為「微罷凌」吧!
許多人在等待美股跌到最低之後搶進,希望能再賺到一波反彈,甚至是長波段的獲利。不過,低點是在什麼時候?現在是低點嗎?還是會再繼續往下跌一波? 我不知道,也不會猜。不過,正好看到許多講認知偏誤的文章提到投資理財問題,所以就整理幾個常見的重點。
或許這算是個有趣的花絮新聞,但仔細想想,背後有蠻深的衍生意義。那就是,國外某個大型、超過兩萬人的厭女社團,長期的社群版主(moderator)宣布脫單了。 可想而知,他沒辦法再待在這社群。除了必須辭掉社群主持人外,許多先前的追隨者咒罵他是背叛者。
橘高校吹奏樂部來台灣表演時,每位高中生我們都覺得活潑可愛。但如果她們下課途中讓我們在京都路上遇到,可能就會覺得只是平凡的女學生。這或許有一部分來自「啦啦隊效應」:在團體裡,我們會顯得比平常更有吸引力一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社交網路出現後,集體情緒成為心理學研究熱門主題之一。以往,我們認為需要透過直接接觸,情緒才能傳播擴散,可如今在社交網絡上,通過簡單的訊息,人們在情感歸屬上也像是屬於同一個社會群體,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信息與傳播科學專家迪迪埃·庫爾貝將此種情緒感染5的現象命名為「數位集體意識」。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Thumbnail
我們都很自然地尋找與自己相似的人,一起分享興趣和觀點。這種抱團取暖的感覺很舒服,讓人覺得自己被理解和接納。然而,這種舒適區其實也有一個隱藏的陷阱,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同溫層」。 擁有相似觀點的人聚在一起,會讓我們的想法得到確認和強化,這固然是一件好事。可是,當我們長時間待在這個同溫層裡,便會忽略外面
Thumbnail
耳根不要太軟,心不要太忙亂,別太在意別人說什麼!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首先說明了社群媒體正在改變的趨勢,特別是短影音平臺對於社群媒體生態的影響;接著,我從社群媒體演算法的調整延伸至內容平臺的經營重心調整,最後提出寫作者應該如何看待社群媒體的建議。
Thumbnail
社會認同是一個強大的心理學武器,影響著我們在不確定情境下的決策。瞭解這一原理可以幫助我們更理性地作出決定,並在推動政策或產品時找到早期使用者,引領風向。社會認同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因此我們應該慎選我們所處的社交環境,以實現更大的影響力和成功。
Thumbnail
社群媒體對人們的負面影響與操縱已成為矽谷巨頭公司前骨幹成員討論的焦點。透過這些平臺,使用者的時間與個人資料被轉化成商品販售給廠商,因此社群媒體平臺為了獲取更多商業利益,不惜一切手段搶佔使用者的注意力。此外,社群媒體的出現導致了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讓人更脆弱、焦慮、憂鬱。同時,社群媒體還無形中建立同溫層,讓人無法接受外面的世界,更容易被操縱。這些市場行為和效應不僅對個人,甚至可能對國家和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Thumbnail
社會中充斥各式各樣的社群軟體,以及善用社群軟體作為社交工具以及影響力的重要性。文章提到現代人的社交工具技能,以及社群軟體帶來的影響力,提及了KOL、內容創作者背後的龐大人數。文章還闡述了社群媒體對人類的劣根性,加速了人類在爭名與奪利上的比較,以及前所未有的孤獨感。
Thumbnail
這系列講網路公關,怎麼講到這麼大的題目?因為網路公關也有職業道德,從業者也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有些案子不可以接。但近年狀況是每況愈下,下到難以想像。第一個出問題的,就是繼承國民黨文傳、救國團技能的二三代,碰網路後組織的廣告、公關公司。藍二代、三代對於國家認同很薄弱,尤其是遇到中國就分歧,但.....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社交網路出現後,集體情緒成為心理學研究熱門主題之一。以往,我們認為需要透過直接接觸,情緒才能傳播擴散,可如今在社交網絡上,通過簡單的訊息,人們在情感歸屬上也像是屬於同一個社會群體,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信息與傳播科學專家迪迪埃·庫爾貝將此種情緒感染5的現象命名為「數位集體意識」。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Thumbnail
我們都很自然地尋找與自己相似的人,一起分享興趣和觀點。這種抱團取暖的感覺很舒服,讓人覺得自己被理解和接納。然而,這種舒適區其實也有一個隱藏的陷阱,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同溫層」。 擁有相似觀點的人聚在一起,會讓我們的想法得到確認和強化,這固然是一件好事。可是,當我們長時間待在這個同溫層裡,便會忽略外面
Thumbnail
耳根不要太軟,心不要太忙亂,別太在意別人說什麼!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首先說明了社群媒體正在改變的趨勢,特別是短影音平臺對於社群媒體生態的影響;接著,我從社群媒體演算法的調整延伸至內容平臺的經營重心調整,最後提出寫作者應該如何看待社群媒體的建議。
Thumbnail
社會認同是一個強大的心理學武器,影響著我們在不確定情境下的決策。瞭解這一原理可以幫助我們更理性地作出決定,並在推動政策或產品時找到早期使用者,引領風向。社會認同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因此我們應該慎選我們所處的社交環境,以實現更大的影響力和成功。
Thumbnail
社群媒體對人們的負面影響與操縱已成為矽谷巨頭公司前骨幹成員討論的焦點。透過這些平臺,使用者的時間與個人資料被轉化成商品販售給廠商,因此社群媒體平臺為了獲取更多商業利益,不惜一切手段搶佔使用者的注意力。此外,社群媒體的出現導致了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讓人更脆弱、焦慮、憂鬱。同時,社群媒體還無形中建立同溫層,讓人無法接受外面的世界,更容易被操縱。這些市場行為和效應不僅對個人,甚至可能對國家和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Thumbnail
社會中充斥各式各樣的社群軟體,以及善用社群軟體作為社交工具以及影響力的重要性。文章提到現代人的社交工具技能,以及社群軟體帶來的影響力,提及了KOL、內容創作者背後的龐大人數。文章還闡述了社群媒體對人類的劣根性,加速了人類在爭名與奪利上的比較,以及前所未有的孤獨感。
Thumbnail
這系列講網路公關,怎麼講到這麼大的題目?因為網路公關也有職業道德,從業者也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有些案子不可以接。但近年狀況是每況愈下,下到難以想像。第一個出問題的,就是繼承國民黨文傳、救國團技能的二三代,碰網路後組織的廣告、公關公司。藍二代、三代對於國家認同很薄弱,尤其是遇到中國就分歧,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