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醫院的PGY們,通常首先會擔心的便是內科的輪訓。
由於內科病人常具有「年紀較長、多共病」的狀況。而當這些經年累月的疾病,累積到需要住院的程度時,狀況基本上不會太好。
加之若為年長者,「老年照護」─無論是機構照護、看護照顧、家人照護,這些種種所衍伸出的照護品質、長期照護與經濟開銷、進入末期時家屬的意願、是否需要急救......等醫療相關的社會議題,更是不在話下。
當然除了年長病患,也是有屬於不分年齡、單純屬於內科急症的狀況,住進來病房的。
而按照目前衛生福利部的規範,PGY第一年,需要在大內科進行總共為期三個月的訓練。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依序來到了一般醫學內科、腎臟內科、與呼吸胸腔內科。
在這間醫院裡,大部分的PGY都會去到一般醫學內科。不確定是不是這個病房教學性質比重較大的緣故,一個PGY照顧的床數通常不會太多,但每個病人的病況複雜度倒真的不一定。
也因為這裡的照顧病人數相對較少,對於第一次正式顧病房的人來說,真的是再好也不過。畢竟先不說剛上第一線的緊張感,如果連住院醫囑系統、或是病房的一些醫療常規都跟著不熟悉,基本上上班就會是一團混亂,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完成一件稀鬆平常的小事。
內科第一個月,印象最深刻的約莫就是一位懷疑為類天皰瘡的病人。病人年紀甚長,也幾乎不太有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只能隱約從表情和一些外在反應,臆測他對於我們現在的處置有甚麼感受。
除了類天皰瘡,考量病人的年紀與本身有的慢性病,病患一開始入急診時的意識狀況並不好,且長期臥床所導致的肢體僵硬頗為嚴重。而後收上病房住院,在醫療團隊照護之下,阿公的意識狀態逐漸好轉,身上大面積的水泡、與水泡破掉後的傷口,都慢慢地癒合,的確很為這位阿公感到開心。
另一個記憶很深的病患,則是在第二個月的腎臟內科照顧到的。一位四五十歲附近的中年女性,最初因為低血壓,而從門診住進了病房。從一開始的探查低血壓原因,找出了可能為其原因的菌血症,接著又在影像學上發現了異常的腫塊。而後續出現的下肢無力狀況,可能有著不同的解釋原因,但因為身體狀況太差,而難以麻醉並進手術室,進行更進階的檢查或處置。而在第二個內科即將離站之際,親自幫她篩檢而驗出的COVID-19確診,送她進了專責病房。只知道她最後出了專責病房,後續也住過加護病房,最終在身體逐漸衰敗之下往生。女兒年紀尚且不算太大,只希望一直陪伴並照護她的媽媽,面對白髮人送黑髮人,仍能堅強的生活著。
而除了主要照護病人以外,相當具有挑戰性的,便是值班了。
平時上班,雖然也身負醫療照顧者的角色,但在一般的時段,遇到真的不會處理的狀況,主負責的主治醫師,或是其他臨床經驗豐富的學長姐們,都很容易找到進行詢問。但只要進入值班時段,身為當天的值班醫師,就開始要負責為為病人當下的處置做決定─當然,遇到超過自身能力所能應付的狀況時,向上級求援也是絕對必要的,如此才能確保病患的安全。
「在不影響當科主要治療方向的前提之下,讓病人活過值班時段,並將緊急狀況的傷害降到最低」就是最高的信條。也許這乍聽之下有些誇張,但對於狀況本就不穩定的病人來說,一整個值班時段─今天下班之後到隔天的上班之前,或周末的某個24小時─可以發生的各種狀況,真的是只有經歷過才能想像。
總的來說,在值班能發生的事情,可大可小。基本上電話接起來,聽護理師描述一下狀況,就會對於這個況處理的難易度會有點概念。
小一點的狀況,諸如不算太離譜的高血糖、病人住院睡不好希望開一點藥幫助睡眠、一些瑣碎的行政項目需要補上醫師章等,處理難度相對低一些。但若是接起來,病人喘、掉血壓、發高燒,那接下來大概需要多加小心。而倘若交班交的確實,能提前知道某些病人的特殊情形,也能讓半夜的突發狀況減少許多。
在三個月的內科班中,也是塞滿了各種事情。說到印象較深刻的,除了病房CPR以外,還有就是一位癌末病患。印象裡那位阿姨因為疼痛或喘,而希望能開立藥物,去病床旁邊探視她時,確定了暫時沒有其他問題、便表示等一下就去開藥。阿姨嘴巴發出氣若游絲的聲音,似乎想詢問甚麼問題,而當我靠近一聽,便發現她在詢問的是「我甚麼時候會好......」話聽到至此,只能趕緊安慰她。但稍微瀏覽一下病歷,便也知道病況的凶險,實在也難以和她娓娓道來。
而除了比較嚴重的部分,也是有在值班時段大鬧的病患。血糖長期控制不佳且正在嚴重高血糖卻不想打胰島素、血氧不穩定卻三不五時把「雙相呼吸道正壓換氣輔助機(BiPAP)」的面罩從臉上拿開,此外對醫護人員態度還極差。此時也只能連同其他人,好說歹說讓他接受治療,並將情況報告給隔天來查房的主治醫師了。
而以這間醫院的規範來說,雖然PGY平時不用顧專責病房,但值班的區域還是有涵蓋到這個區域。因此若是有狀況的病患在專責病房內,便有可能需要穿上「兔寶寶裝」進去探視。
而也是在內科的三個月期間,自己得到了COVID-19。確診時按照規定休息了一個禮拜,同時也更加對病患的狀況更有同理心。
內科的知識真的博大精深,而臨床常規亦常常多而繁雜,這些對於初入職場的菜鳥醫師來說,都需要逐步累積。
此刻就會更加感謝一步步帶領的老師和學長姊,和護理師們─畢竟帶新進醫師總是需要提醒和注意更多事情。
在此向他們獻上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