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目標似乎沒有終點:沒有求有,有求好,好求更好。腦中不時常想起外婆的話,「生病的我沒有用,只會多花錢」;不時地發現父母辛苦的背影,明明可以悠閒地放假但總是在兩天以後開始工作賺錢;自己明明可以邊放鬆邊認真,但因為他人的期待,總是逼自己「快狠準」地達成目標,熬夜或久坐不動都是常態。似乎只有生病休息才是被允許的狀態。在圓夢的過程,才剛嘗到成功的果實,就必須面對「公主病」的課題,理所當然地 「被迫」休息,也終於有靜下來檢視自己的機會。
這個疾病同時衝擊自己和周遭的親友,需要時間和相互陪伴才能度過。而與「疾病」相關的詞語是「家人沉重的負擔、成為障礙者、壽命縮短、沒有特效藥可根治」,頓時間,發現自己和家人頭上出現烏雲,甚至烏雲們悄悄地加厚和擴大。該怎麼辦?是特殊教育的專業訓練提醒我「止損」,愛不是讓他們在烏雲慘日中度過,愛是在溫暖中加點智慧。因此,迅速調整自己,適時地宣洩情緒,遇到不安就找有智慧化解的人傾訴,以及學習接受但幽默地看待它。這不容易,但並非做不到。只是「家人沉重的負擔」卻仍是揮之不去的心魔。
這揮之不去的心魔窄化自我的思考和情緒,總糾纏在極端負面的想法,直到家人質問我:「難道部分沒有辦法工作賺錢的身心障礙小孩就不應該活下來嗎?難道這些小孩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只是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工作賺錢嗎?難道這些小孩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只因為他們做不到一般人做的事嗎?是嗎?」當時的自己即使脆弱,仍堅定且強烈地反駁:「你不能這樣說!你不可以這樣說!不是這樣的。」那一刻,我醒了,但為什麼「不是這樣的」,仍待探究。
秉持著學術研究的精神,不再是「哲學」空泛地說的「我的存在本身就有價值」,或「融合教育」的「接納差異,尊重多元」的口號倡導,而是探討「為什麼我會這樣想?這樣想的後果是什麼?另一種可能性是什麼?」這三個問題。原本只想解決自己面對「公主病」的衍生問題,卻赫然發現這可能是我們生命中都遭遇到的難題,無論我們接受或不接受。以及好奇「特殊教育專業與親身體驗」會碰撞出什麼火花,而成為敘寫文章的契機。
目前敘寫文章的規劃是,分享自己曾碰撞和度過的衝突與策略,但又不希望僅是講述經驗和策略,畢竟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不同。加上考量所有的轉念和策略都與生活大小事相關,因此,以特殊教育專業的角度(與社會「快狠準」的工作思維完全不同,等於「換個腦袋」)看待「親身體驗」疾病後生活的大小事,遂將系列主題定名為「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每篇文章都有笑有淚,並結合實務與理論,讓我們一起換個腦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