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及讀了報導者最新的關於缺工的報導。每次看到資方敘述缺工問題,心中就會燃起熊熊怒火,怪年輕人不耐操、怪科技業薪水高、怪勞工要求的薪水太高,怪東怪西,奇怪就是不怪資方自己?缺工就把薪水調高,麥當勞人員月薪 3 萬喊缺工自己都不覺得丟臉啊,加到月薪 6 萬我不信還找不到人。最後竟然還怪消費者:如果無上限地加薪,成本會反應在價格上,請問台灣人民要做好心理準備嗎?我的天啊,我真的想暴揍吐出這句鬼話的人,自己去反省你有問題的商業模式啊!如果錢也加了、人也來了但沒有就是沒有訂單,不好意思,貴產業應屬夕陽產業,還請自動離場。
節錄一些莫名的文章片段:
張博勛說,百貨業在竹北地區的營運成本比其他地區高出不少,享平方店舖的人員薪資平均比其他縣市高約2成,各店都調薪搶人,津貼也不斷調整,還是找不到人,鄰近的科學園區是一大主因:「在園區做流水線(生產技術員)一個月薪水可以到4、5萬元以上甚至8、9萬元,工作流程單純,餐飲工作再調薪也頂多3、4萬元,事情多、兩頭班工時又比較長,自然都往園區跑(找工作)。」
傻子喔,既然在園區做的人月薪都8~9萬了,消費能力自然更高,把價格一次全部向上調啊。比如說:就看那裡的人得花更多錢吃飯,還是看他們願不願意天天去外縣市覓食啊。不往上調價的同業自然漸漸招不到人,怎麼營業?
新飯店陸續開幕,人才不可能從零培養,多是從其他既有飯店開高薪挖人。林俊宇說,只要有新飯店成立,「挖角都是整批挖,問一個,他再拉身邊好幾個人,最後5、6個人一起被挖走。」原本月薪4、5萬元的中階主管,新飯店能開到5、6萬元挖角。挖過去除了薪資提高外,頭銜職級也往上跳,外場領班挖過去變主任,或是主任變成副理。
在林俊宇來看,高薪拔擢的潛在產業問題就像是「還沒長大就上戰場」。他舉例,廚房學徒第一、二年還在養成階段,高薪被挖去當師傅,看起來很有發展,但要自己找團隊還要帶人,對於食材處理經驗也很不足,「看過進一批新鮮蝦子,卻因為怕來不及處理,切好後冷凍起來再拿出來烹調(既然要冷凍,一開始買較便宜的冷凍蝦就好)」
這也不知道哪裡來的神邏輯,怪其它公司用高薪挖角,還酸被挖角的人「還沒長大就上戰場」。幫他翻譯「你怎麼可以用那麼高的薪水去請經驗不足的人?破壞我們的遊戲規則」阿幹,到底干你屁事啊...就你付不起那麼高的薪水啊。資方唯一用處就出錢,錢不夠還抱怨怎麼沒人想幫你打工。公司可以挑能力較好的員工,勞方為什麼不能挑比較有錢的資方?荒謬
台北晶華酒店暨集團餐飲董事總經理吳偉正則對《報導者》表示,儘管疫情期間已有80%的員工調過薪水、房務人員的月薪「沒人低於30,000元」,但台北晶華約1,000多個職位裡,仍有100多個處於懸缺狀態,缺工率約為10%。
沒人低於 5 萬再抱怨吧...。叫那位總經理每天清潔房間、折被子 8 小時付他月薪 3 萬請問他要做嗎?為何奢望其它人就該做?活該領 3 萬嗎?
我總覺得就是一個階級陋習。資方總有種「端盤子、折被子這種事怎麼有資格領那麼高的薪水?」「餐廳人員薪水3萬已經很高了」「這種那麼簡單的事,我為什麼要給他們更高的薪水?」這些想法。過去人力過剩好找;也許資訊不流通及工作選擇少所以大家沒得選。不過現在情勢就不同了,大學生過剩,基礎的白領人力過剩,是勞力型工作人才稀缺的時代。資方自己要能夠依現實狀況調整,只會依過去的慣例做事的企業,要嘛是對全民情緒勒索,要嘛只有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