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公視和CATCHPLAY、HBO Asia推出,在這個電視式微的時代居然還曾創下破3的收視率,也讓林君陽在39歲時拿下金鐘獎最佳導演獎。五年過去,林君陽在這之中陸續又推出《茶金》以及熱映中的《人選之人-造浪者》,每一部都叫好又叫座,無論從技術面、議題深度、說故事的方式等等都備受觀眾和專業劇評們的肯定,掀起追劇熱潮。要說他是「台劇的造浪者」,完全毋庸置疑,而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目前的成績呢?
「聽起來很八股,但我還是要歸功給團隊,因為劇本來就不是一個人可以拍出來的東西。我覺得自己運氣很好遇到很有領導力的製作人,像是昱伶姐(人選之人製作人林昱伶)、湯哥(茶金製作人湯昇榮),他們都是可以為製作定調的掌舵手,跟對的人工作當然可以到比較遠的地方去。」
他本身其實已經是一個不喜歡重複自己路數的人,但他觀察昱伶姐比他更極端,每次感興趣、想嘗試的東西都很難被定義、有一定的突破性。「當我們一旦發現某個東西看起來有一點點像以前的什麼,那我們就會想說還有什麼新的觀點、不一樣的事情可以試試。但不是為了不一樣而不一樣,而是我們真的找到一個好的視角、切點去講故事。而這個講法是跟以往看過的東西不同的,那個新鮮感對我們來說很重要。」
不只觀眾需要新鮮感,創作者本身也很需要。雖然跟《人選之人-造浪者》中的陳家競一樣忙到工作、家庭兩頭燒的地步,但因為新鮮感的存在,才讓林君陽可以繼續維持熱忱。大家知道他有多忙嗎?最近邊宣傳影集的同時,他還得繼續為同樣由他執導的電影《疫起》跑映前、映後活動衝票房。這行是沒有分上下班時間的,晚上回到家,等孩子睡了之後他就繼續想劇本、畫分鏡,蠻難區分工作和生活的界線。「還好我每次做的事情都不太一樣,否則可能真的會慢慢覺得蠻無聊的吧!像我就真的完全沒有拍過競選文宣幕僚劇,畫分鏡的時候就會覺得很有趣。」
拍過那麼多厲害的劇集,我很好奇他本人有沒有偏愛的台灣戲劇?沒想到他說:「我很少看劇,通常就是大家一窩蜂在討論,我才會去看。一方面是因為沒有時間可以好好追劇,另一方面是因為我是個腦波很弱的人,看到某個東西真的很喜歡的話,它是會影響我的。」真要講起來,他說自己還是看美劇多一點,對他來說不管是文化或講故事的方式都比較遠一些,就算不小心被影響了也沒什麼關係。
「因為美劇的東西我很難直接拿來用,但如果台灣、韓國的戲劇看多了,我覺得自己會被影響到像是分鏡方式、或是發現『原來這樣拍就可以喔!』等等,那就會少了一點點對自己往後能怎麼樣突破的期待。畢竟我不是評論者或純粹的觀眾,看劇的角度跟視角不一樣,無可避免又會被影響,所以我多少還是會帶點距離去欣賞。」我想起之前憑《茶金》拿到金鐘女配角的李杏也講過類似的話,看來「無法單純欣賞一部戲」,應該可以算是相關從業人員的某種職業傷害。
林君陽除了做導演,有時也當攝影,在演員眼中是全能的存在。也因此自認腦波弱的他不太看其他亞洲劇集,避免創作的眼光、技巧被默默影響。
近年來無論是從類型或製作規模來看,台灣自製的許多戲劇都有所突破,與串流平台的合作也讓台劇慢慢進入國際觀眾的視野內。身為實際在此領域執行的創作者,林君陽觀察進步中的台灣戲劇市場,還是有一些問題需要改善。
「首先回到類型這件事來說,戲劇類型其實有它的根源、樣子,是可以從文化端長出來的東西。舉例來講,刑事偵探劇在香港、美國、日本合理,但發生在台灣,就需要經過一些轉化。同樣的一個劇種在不同文化中都需要有自己的轉化,台劇在這個轉化上,我覺得還沒有做到夠多的嘗試、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方法。」
很多看慣了串流平台上各國影視作品的觀眾,常會提出「為什麼別人可以,而台劇做不到?」這類型的疑問,也有人認為只要學習別人如何做,按照同樣模式,應該就能解決很多困境。但這看在林君陽眼裡,是行不通的。「因為包含語言、講話方式、一些即時的反應,各民族都有不同的小細節,台灣有自己的風土、人情跟美學,不管你喜不喜歡這美學,它就是存在,而且一定有原因才會長成這樣。」
「像是『為什麼有那麼多鐵皮屋?』一定是有台灣的某一種民族性或社會的各種原因才會變這樣。所以台灣在發展自己的劇集時,假設拍刑事偵探劇好了,當你把這種戲改編來台灣的環境後,就需要做轉化。又假如像是日本職人劇已經有悠久歷史,同樣的東西換到台灣來一定又長不一樣,我們要在自己的環境裡做出自己的樣子,這是我覺得大家還在努力做的事。」
台灣有自己的風土、人情跟美學,這些都影響著劇種類型的樣貌與風格。
不過也因為處於一種嘗試、探究不同可能的時期,從某種程度來看,林君陽也承認這種「有待開發」的狀態,同樣算是優點。「因為台灣一定有某些東西是國外的人沒看過的,大家也都想看不一樣、新鮮的事物,那台灣的這些東西能不能夠在某個時間點靠著足夠的新鮮度引起大家的好奇、戳中一些人?肯定能,但接下來的問題就更複雜,一旦新鮮度給了,那我們的文化夠不夠深到可以讓你一直挖下去?或是有沒有辦法讓這些細節變成可以持續吸引人的東西?」
就像廚師一樣,發現新的食材還不夠,還要想出多樣性的烹調手法提供變化、新鮮感才行。要確實執行到這點,當然首先要有不設限的環境。「關於這點,我們還真的挺自由的,在這塊土地上真的沒什麼不能講、不能做的。」林君陽說。
這次在《人選之人-造浪者》中,王淨再度帶來令人驚豔的精彩演出,但其實近年她在台灣電影、戲劇的出現頻率相當高,觀眾難免有「一直看到同樣的演員」的感受,這件事某方面來說,本身其實就跟新鮮感有所矛盾。
「演員不太夠是台灣影視產業目前很大的問題,尤其王淨那一代的女演員,有點空掉了。不是說沒有新人,但當我們今天在一個劇集需要一個演員去carry一個角色,尤其是那麼深刻的部分,不太可能去找素人、或經驗不足的人來演。台灣中型劇集不夠多,大家又都用同一批人。造星的過程跟造演員的過程真的需要累積,台灣就是產值不夠大,吸引進來的人不夠多,所以可挑的人就少了些。」
新生代女演員目前幾乎沒有人的演技、外貌實力能與王淨相提並論。
他說如果觀眾會對相同的演員感到膩,是正常的,但同樣的對「林君陽」可能也會膩。「觀眾大概會想說怎麼這個人又來了!但我好歹動一個東西要花兩、三年時間做,最近是不小心把兩、三年來進行的東西一起上映了才會這樣很密集出現,大家下次看到我至少是一年半以後了,這感覺可能又跟演員不太一樣。」
至於男性年輕演員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問題,他以BL市場為例,「這種逐漸冒出來、成形中的劇種,應該可以發掘很多新人。雖然我跟BL劇不熟,但我好像可以合理期待接下來五年、十年靠這劇種培養起來的這些人有機會變得越來越好,只要不停拍就有很多訓練演員的機會。」
好好做一篇關於林君陽導演的專訪,應該算是我近期完成的一個人生清單,因爲對喜愛看台灣影視作品的我看來,他是繼曹瑞原導演後另一個讓台灣戲劇不斷走出新路線、而且走得很漂亮、提升到某種層次的代表人物。記得曾經看他在別的專訪中說過「靠電視劇拿到金鐘獎這件事,似乎有點對不起唸電影的自己。」但我反倒認為,他源自電影鏡頭的美學品味,為台灣當代的劇集中注入專屬他的一種風格,連寫實劇都能看到幾個很詩意的鏡頭,也算是一件很浪漫美好的事吧!
採訪、撰文:時尚編輯的真心話
側拍、劇照:大慕影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