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生活指南》是一本關注生活的獨立刊物,將於2023年6月完成紙本出刊。
本文為全刊序言,在閱讀之前,與你聊聊關於這期刊物的創作想法。
偷偷告訴你,其實我並不特別喜歡移動。
但也不討厭啦。好吧,暈車還有人擠人的時候有點煩,我承認。可是不管喜不喜歡,我們都無法否認:它確確實實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和日常裡。
你一定多少都有一些,穿梭在車陣中,或行走在流動人群裡的記憶。每天上學,下班,接送孩子,又或者因為任何原因,從一地遠赴另一地。在那些錯縱交疊的路上,有趕時間奔跑的上班族,有還沒醒就邊走邊看書的學生,有牽著孩子走路上學的父母,也有步伐緩慢,感受周遭的旅人。
在那遺世獨立的片刻,我能在機車後座背著英文單字,能在安穩的車廂裡和家人朋友交換秘密,能唱著歌享受當下,能聽音樂清空自己,也可以在這段時間裡想著剛剛發生的事。
它好像是某種,移動創造出的魔幻時刻。
這是刊物主題發想之初,我所想到的事。但它又不只是這樣。它可以很輕很輕,輕到不需要被注意,卻也可以很重很重,就這麼沉甸甸地佔據著我們的時間、體力,我們的每一天。
為本刊拉開序幕的Amo曾以自由接案維生,儘管回到固定的正職工作,仍保留了遠距的彈性。我並非想透過她訴說多麼新潮另類的生活方式,相反地,作為一位平凡(與你我無異)的上班族,她不疾不徐地,帶我們感受移動在生活中的微小存在。
第一部分「移動工作者」,邀請空服員胡吉永、氣球師吳宛芝,分享她們如何在不斷移動的工作中,取得生活平衡。她們一位在移動空間中工作;一位則是必須以移動為過渡,抵達工作地點。兩相對映,卻也有著相似的獲得。
第二部分「移動新態度」,分別以開車、騎車、徒步三種方式,叩問一項關於移動的可能。長年在兩地生活的高耀威,帶著未泯的玩心,提出一種享受通勤的態度;有著「奇怪」又獨特性格的莊竣臣,分享一種平凡卻另類的移動生活;阿弱則透過一場徒步環島,打開移動能創造的對話。
來到最終章,我貪心地想觸碰移動和地方、情感的關係。打散舊有「返鄉」與「離鄉」的二分,重新思考:人可以如何梳理對地方的情感連結?又或者,有沒有拋棄這一切框架的可能?在香港來臺的Manman身上,答案是肯定的。
七種生活的展演,說穿了,無非只是試圖開啟一種新的想像:我們共同建構在移動上,那種有點負面的微小認知,有沒有被推翻的可能?
移動像是一塊生活的切片,它有時是一種不得不,有時是逃離和追尋的過程,有時是情感和思緒流動的空間,也有些時候,在出發與抵達之間,凝縮了我們的生命狀態。
某種程度上,移動還帶有挑戰、變動的性質,當我在七位彼此毫無關聯的受訪者身上,試圖以移動的不同面向切入他們的生活時,卻意外發現了某些相似的性格特質,彷若冥冥之中,在他們的生活裡,一直有著連繫。至於那到底是什麼特質?我當然不會寫在這裡,留待你去發現。
如果你也有點好奇,就去看看吧,我們一起。
「你為了什麼而移動?」「你背負著什麼前行?」
生活,是由微小的日常堆疊而來。
本刊試圖在日復一日的慣例裡,挖掘一點點新意,
一點點,重新思考那些理所當然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