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很多機會和不同的朋友聊寫作。
有什麼寫作計畫?為什麼不多寫一點?幾乎每位朋友都問。
忽然想起以小說《繁花》成為華語文壇傳奇的金宇澄。他二十幾歲就得文學獎,進入文學雜誌工作,此後再無創作,直到三十多年之後,才以《繁花》震驚文壇。
被稱為「文壇潛伏者」的他說,自從當了編輯,天天改別人的文稿,下班回家想提筆創作時,總覺得心虛,想著自己真能寫得比其他人更好嗎?這一猶疑,就再也無法寫作。
我沒有金宇澄那般深厚的文學功力與編輯經驗,但這些年來,確實讀了許多好作品。讀得越多,對於「好壞」的標準也越高,對自己寫的東西也更沒有把握。
「我真的能寫得像其他人那麼好嗎?」是我一再自問,也不斷自我懷疑的問題。
雖然朋友們都誇讚我最近的成果,但他們終究是我的朋友,讚美鼓勵都不夠客觀。
「我究竟寫得好不好?」今天不小心把心裡的疑惑大聲說出來。
家裡的某人遲疑說:「好不好我是不知道啦,但至少很流暢,讀起來很順。」
這位不知有沒有看完書的先生,到底是讚美,還是安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