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村,一處神社遺址靜靜的依偎山林。寒溪祠(寒溪神社、カンケイ祠)的特殊之處在於,將原先屬於日本文化的神社,轉化為當地泰雅族部落「自己的」神社,也因此寒溪祠中除了祭祀印象中的日本神明外,更融合了泰雅族的Gaga(直翻為祖先流傳下來的話,包含祭祀、禁忌、規範是泰雅的文化與信仰的核心價值)作為祭拜祖靈與日本神祇的神社。
趁著先前端午節連假,實地走訪後,近日終於有時間能夠整理資訊並分享,希望大家會喜歡。
寒溪位於番社坑溪旁,在日本殖民時期曾被記載為「寒死人溪」,由於日軍自從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五年理蕃計畫」政策開始,深入山林沒收原住民的槍械,並且強制移住政策等等,使得寒溪以警察取代了頭目,作為實際管理的主要力量。
當時也以1914年成立的「寒死人溪蕃童教育所」(現址為寒溪國小)聞名,1935年臺灣總督府警務局所編的《 蕃人敎育槪況》有著詳細的記載;日日新報於大正11年(1922)9月5日也記錄了,蕃童教育所舉辦運動會等項目,並有原住民親子參與其中。
日本殖民時期的寒溪也因櫻花的大量種植,曾有賞櫻等觀光活動推廣。
目前寒溪祠本殿雖已毀壞,但宜蘭所留下的神社建築之中,寒溪祠之空間格局是保存最為完整的。原址剩下御手洗枱、舊參道、石燈籠、神社基座、人字形駁坎(「人字砌」所砌成的駁坎強度高,用以擋土或是護坡)以及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銃獵之廢碑與五社誓詞碑。
昭和7年(1932)8月,由五社泰雅族人寄附苦力(即捐獻勞力,日文寄附きふ有捐贈之義),於當時的寒溪駐在所(日本殖民時期設立於蕃地的警察機關)後方山坡上興建(現今則在寒溪國小後方山坡)。
寒溪祠於昭和八年(1933)8月11日鎮座,祭祀祖靈外,也祭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與天照皇大神,並於每年同日舉行日本傳統的收穫祭。
作為部落「自己的神社」,在警察作為顧問的同時,由族人們作為「氏子(信徒)」並由五個泰雅族社頭目作為管理人。
於日本殖民時期圖像可看出,原先於寒溪祠有二門古砲,來自德國克魯伯軍火廠,其中一門今日已失竊,另一門則收藏於宜蘭縣史館之中。
銃獵之廢碑的建立是因為日本殖民勢力沒收泰雅族人的槍械,禁止狩獵等行為,正面寫著「銃獵ヲ廢」;而依照石碑側面文字來看,除了立碑時間為昭和八年十一月外,「カンケイ方面五社」(寒溪方面五社),更是日本殖民當局要求寒溪的五個泰雅族社於祖靈前宣示,將不再使用獵槍,有歸順日本的統治的意味。
這五社分別為寒溪社、四方林社、小南社、大元社、古魯社等五社,現今地理來看,大致分布於宜蘭縣大同鄉的寒溪、新光、華興、自強等社區。
為了強化泰雅族人的歸順意識,日方進一步於昭和十二年立下五社誓詞碑,要求族人遵守以下事項:國語常用、習俗改善、社會奉仕。以銃獵之廢碑與五社誓詞碑為代表,寒溪祠時至今日都能反映日本殖民時代意涵,是值得令人反思的歷史古蹟。
親自走訪過程中,根據先前查找新聞資料記載(2010年自由時報,記者江志雄/大同報導:複製古砲 安置寒溪神社舊址),應該有複製的古砲模型卻不見蹤影,也成為本次未能目睹的遺憾。
而若是有意願參訪寒溪祠的讀者們也要留意安全,由於舊參道年代久遠,部分石造結構已經崩壞,行走時要特別注意安全。
寒溪祠周遭有許多散落的石塊,部分為毀壞的石燈籠等,若是仔細觀察也可以發現上面刻有文字,如果有機會前往,不妨留意一下,可別當成普通石塊而踩踏或乘坐喔。
目前的寒溪地區除了部落之外,河床附近也成為露營場域。在番社坑溪廣袤的河床上有著寒溪吊橋,寬廣的河床與山林相映,景致怡人使人流連忘返。
今日回首,隨著殖民時代結束,帝國勢力不再,人民有了自由,多元文化得以順暢發展。古蹟的留存,訴說著往昔的故事,見證了時代的更迭,也使今日的我們得以知曉土地與族群的過往。
👉本次介紹了寒溪祠的歷史與近況,喜歡這類型介紹文章嗎?
👉想看更多有趣的歷史事件介紹嗎?
🤓看完今天的分享,有沒有覺得有趣呢?歡迎留言討論喔
如果喜歡這類文章,也歡迎按讚、分享,或是留言更多想看的內容喔❤
喜歡的話也請追蹤本粉專! 歷史湯 History Soup,希望成為你的知識雞湯,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