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世界的智慧與勇氣-甘地墓 / 蔣中正與甘地會見的故事
聖雄甘地:在這個世界上, 你必須成為你希望看到的改變。(Mahātmā Gāndhī:You must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說到印度的國父,絕對會想到聖雄甘地,甘地之墓莊嚴而寧靜,由黑色大理石所構成,標示甘地遭暗殺之所在,並刻有甘地遭暗殺時的最後遺言:हे राम(Hé Rama,中譯:嗨,羅摩),羅摩為印度教中的神祇之一,甘地此言廣受各界討論,有人認為是甘地逝去前的幽默(跟即將看到的神打招呼);亦有部分討論甘地是在感嘆自己提倡非暴力的一生,最終竟為暴力所吞噬的感慨。
印度的熱季前,乾燥的空氣及霧霾充斥於德里市區。甘地死前如此,現在亦如是。甘地之墓留給世人最真切的紀念與回憶,告訴我們和平與愛的真諦。世間戰亂不止,而來到甘地之墓,也讓心靈重新沉浸於該地氛圍之中,好好珍惜日常所擁有的和平時光。
甘地之墓留給世人最真切的紀念與回憶,告訴我們和平與愛的真諦
蔣中正會見甘地
或許甘地的事蹟,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但較少人知道,甘地與我國曾經有過的交流。在蔣中正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訪問印度期間,會見甘地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故事。
1942年,隨著日軍擊破英屬馬來亞與緬甸,矛頭明顯指向南亞。有諸多殖民地於南亞的英國,與加入同盟國的中華民國需要密切的合作以遏止日軍。
然而作為殖民地的印度境內早在1920年代開始有獨立聲浪的出現,這之中也包含了印度獨立三傑的甘地、蘇巴斯·錢德拉·鮑斯與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參與。原先甘地在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後提出,若是英國能讓持諾印度獨立,則願意與英國一併作戰,英方卻表達不滿並挑撥印度教徒與穆斯林間的糾紛。
協調英國與印度間的緊張情緒
印度人民的心與殖民政府所為的相悖加劇,加上日軍即將進入南亞,甘地為首的印度獨立勢力與英國方面的緊張情緒,使得蔣中正以此為名義進入印度調解兩者關係。
一方面蔣能更好的與英國在共同作戰上協調,以全力抗擊共同敵人;另一方面則是提升中華民國於國際間聲量。《生活》(*Life*)雜誌於1942年出版的刊物中記載了甘地與蔣中正的會面,透過蔣宋美齡作為英文翻譯,該會面於1942年2月18日於加爾各答舉行,蔣中正以中華民國國家元首身分與甘地、尼赫魯見面。
《告印度國民書》
此會談後,儘管英方立場堅決反對印度獨立,蔣中正仍在訪印最後一日(1942年2月21日)發表了《告印度國民書》,內容提及「殷望印度國民積極參加反侵略陣線,同為爭取人類自由而努力」、「無論中國與印度其中如有任何一民族不能得到自由,則世界即無真正和平之可言」以及「余且深信我盟邦之英國將不待人民有任何之要求,而能從速賦予印度國民以政治上之實權」。
蔣中正真正目的放在對日抗戰上,違背邱吉爾對印度獨立的態度,積極拉攏印度成為抗戰的助力之一。然而最終英國與甘地、尼赫魯等國大黨代表談判無果,1942年8月甘地與印度國大黨起草英國應退出印度的草案,並隨之由殖民政府逮捕入獄。
中華民國於二戰期間對於印度產生了一系列的緣分。1948年1月30日,甘地遇刺身亡,蔣中正題「乃聖乃仁」以紀念甘地與其一生的貢獻。
現今角度來看,蔣中正近年在台灣有各式評價。此次會面甘地之事也能以不同角度出發,筆者採蔣之行為及言論,係因戰時需要與拉攏盟友之下的產物,考量點也會放在當時的中華民國局勢與在世界各國間聲量做為出發。或許今日回首,蔣之言行與台灣人對其印象會有不同,但如何評價整件事情,就非本文的主要目的了。
聖雄甘地生命與我國歷史的有趣交錯,著實耐人尋味,甘地所提倡之非暴力運動,也在展現於本次會談中也以紡紗機紡紗,表達其一貫的立場(解除對殖民母國紡織廠的依賴)。為印度帶來和平與獨立的甘地正如其所說「在這個世界上, 你必須成為你希望看到的改變」,甘地的事蹟與精神遺產成為了啟發世界的智慧與勇氣。
👉本次介紹了甘地墓、甘地與我國交錯的歷史軌跡,喜歡這類型介紹文章嗎?
👉想看更多有趣的歷史事件介紹嗎?
🤓看完今天的分享,有沒有覺得有趣呢?
歡迎留言討論喔
歷史湯 History Soup,希望成為你的知識雞湯
如果喜歡這類文章,也歡迎按讚、分享,或是留言更多想看的內容喔❤
歷史湯 History Soup,希望成為你的知識雞湯,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