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台灣少子化、獨居高齡的現象
日本、韓國、以致歐美一些國家的高齡化亦然
反觀菲國有些家庭或是孩子們告訴我 他們各自家裡可能是有5至10多個小孩
在一些地方跟著創辦人訪談時
都可以看到好多的小孩或是新生兒
孩子們有些即使暑假了也沒有要回自己家鄉
乾脆住在基金會裡
至少還有能夠吃飽和遮風避雨的地方
回到台灣後思考著如何協助基金會的醫療和真正對症下藥
一個NGO或是基金會等組織如果只是仰賴善心人士或創辦人的財物
可能無法永續經營
剛好看了老外調查團的很多有意義和社會百業百態的影片
特別查詢了芳春公寓
不管是長者或是幼孩 人都是 需要關心和陪伴的
我們能做 是在孩子們或是長者難過時 坐在他們身旁陪伴和說說話
可以的物資或資源盡量想方設法
在我認為水資源隨手可得 白米飯隨處都有的情況下
在一些地方不一定有 有時甚至食物裡
混雜著柴火的灰和夾雜著蟲蟻的屍身
在回台灣的那一天 我吃著飛機上的餐點
那是抵達菲國以來 吃最多的一餐 簡單但是卻格外感謝
就像每一個善心人士或組織的出發善意
以下引用:
邊緣的靈魂──芳春公寓的故事" https://opinion.cw.com.tw/amp/article/3474
「芳春公寓既照顧弱勢也收留獨居老人,不只讓社會邊緣人擁有短暫的居所,公寓裡的老人更多以芳春為家,為當地人所津津樂道,因此被譽作「民間版的老人公寓」,其優點在於讓弱勢、老人不至於顛沛流離,同時維持原有的生活形態,但這樣屬性的「收容所」在國內並不普遍,也非台灣社會福利中的常態。
根據衛生福利部調查,全台受政府認可的老人公寓僅有八家,多採公辦民營,但由於定位不明,經常流於「機構化」,成為變相的安養中心。雖然相對來說有更完善的照護,可是不但入住有門檻,每月租金也頗為昂貴,約在一萬元到兩萬元不等,有些公寓更要求房客在入住前繳交為數不菲的押金,對於弱勢老人並不友善。」
看到孩子們的笑容
無論是十多年前台灣的偏鄉 或是時至今日的世界各地
就像圖中的孩子們看著魚~尼莫的簡單單純的快樂
雖然有些大海的小魚 因此被小孩們不小心放生時 沒有生機
我們一起埋葬或是送他們回大海
即使語言不通 三歲的小男孩也會用童言童語的比手畫腳
回來台灣以後 還有很多的事要處理
創辦人們很熱情邀請我再次回到那
就像回家一樣
也許 有時候文化或是語言 不是絕對
而是 人與人的真善與理解 才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