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咖啡,不只搞美學、搞浪漫、搞現實,搞的更是對於咖啡傳承的堅持與熱忱! WANT CAFÉ 取諧音為「玩咖」,靈感源自對於咖啡的玩味。
周老師說:
「好的咖啡並沒有絕對的標準,你認為它是好咖啡,它便是了。」
他對於人生的哲學態度恰巧可以反映在咖啡的本質上:保持彈性多變。
#咖啡如百變女郎
其實咖啡是相當靈活多變的小精靈(跟豆比一樣?),豆比查過資料,發現原來一杯咖啡在4分鐘內,包括香氣、口感、苦甜、自然酸性等就會不斷變化。
“咖啡一定要趁熱喝才能喝出它的好與壞。因為咖啡冷了之後,咖啡的香氣、酸度、醇度等會降低許多,就無法品鑑出一杯咖啡的品質優劣。” 這是豆比網路上查到的資訊。
↓ 老闆有養蜘蛛的嗜好!聽說他養了五十多隻呢!
為什麼呢?
「喝咖啡本來就是喝降溫的咖啡層次,只有不好的咖啡,降溫後才會出現不好的酸感或風味變空了,甚是澀感明顯,都是不好的豆子產生的,跟溫度無關。」 隔行如隔山,看似再日常的咖啡也隱含深奧的學問啊!
#所謂的身心障礙不是真正的障礙, #自我設限才是
周老師提到曾經教過一位學生,他是視障者,是只能分辨黑暗與光亮的視障類別。但他竟然能穩穩泡出咖啡、會基礎的拉花,甚至考取CSCA精品咖啡認證!讓豆比當場聽得全身起雞皮疙瘩。
↓ 周老師過去的各種大大小小的獎項
健全人其實才是最缺乏想像力 、最喜歡為自己、為他人設下障礙的人。
「他/她因為有什麼樣的身心障礙,所以無法做到某件事。」 那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盡200%的力量運用某一個身體部位體驗生活,每個部位各司其職、均值發展,也因此我們會被自我的想像限制,更會用這樣的自我限制限縮他人的能力。其實身心障礙者才是想像力和突破框架的導師,健全人因而看到人生中更豐富、更多樣的可能性。
參考:身心障礙者跟一般人的差別僅僅只是比一般人更將自己的身體功能發揮到極致而已。
#魔鬼藏在細節裡
今天周老師沖了兩杯特調咖啡給我們喝(蠻不好意思的),其實配方一模一樣(都是衣索匹亞、哥倫比亞、瓜地馬拉三種豆類調和的),口感滑順、不會有苦澀。(豆比真的對咖啡沒有太多想像,所以實在很難給予豐富的形容啊) 但第一杯含磨豆機中的殘粉;第二杯則是用新鮮的粉做咖啡,光是這樣的一個小差異就能讓最終產生的味覺體驗有所微妙不同。 為什麼? 通常泡咖啡要先放掉殘粉,因為隔夜後殘粉會受潮,也會吸附別的味道,豆子的香氣跟風味也會揮發掉,也就不新鮮了。
這完全驗證了「魔鬼往往藏在細節中」這句話的道理。
#咖啡創業從不浪漫
周老師的性格其實偏內向,我看過七年前 #公視點點愛 的對於周老師的採訪節目,而豆比知道的是: 當周老師在談論咖啡時,眼神閃爍著光芒,比誰都還堅定,彷彿內在原力的開關被開啟,七年前和現在如出一轍。
老師手中拿著的是他參與的作者朱明德的著作:《精品咖啡不浪漫:在台灣經營咖啡館的真實漫談》當中含咖啡達人蕭督圜對咖啡館經營的真實深入看法、周正中老師的咖啡心路 ,以及咖啡沖煮、烘焙的各種技巧深度探討。
若是後者,即便初始對於自己興趣有再大的熱情,總會隨著時間消逝而消滅,畢竟,工作是為了求溫飽而做的,是枯燥乏味的。 另一個則是「 自我定位」。 台灣的咖啡產業相當飽和,豆比印象中似乎曾聽過一位長官分享說青年創業補助項目,他看到的八成都是咖啡產業。 市場飽和會因此讓年輕人應該對特定產業的創業卻步嗎?
周老師說不是。
考量創業項目不應該僅僅考慮市場的飽和度,關鍵應該在於「你有沒有明確目標和使命感?」以及「你如何定位自己?」
咖啡產業的確很多,但是客群又以創業的地點分為針對上班族群的;針對學校老師和學生的;針對真正的咖啡愛好者……。
如果是商辦大樓,你會做外帶的咖啡;如果在校園內,你會增加點心飲料的品項;如果在偏遠的自家開設?你只會針對咖啡的品質下功夫。 周老師的WANT CAFÉ其實跟同業最大的差異是咖啡的「教學」跟「教育」。
教學是單純教你烘豆、做咖啡、拉花的知識和技巧。
教育是人才培育:教師培訓。他傳遞給你咖啡的美好,並讓你認知和體會到它的美好,影響你也將這份對咖啡的熱愛延續下去,一代傳一代。
這也是豆比在陽光超人創意日式料理的老闆身上看到的相同的願景:
他們都一心想要將這份對料理或對咖啡的堅持傳承下去。
“Great minds think alike.”
「英雄所見略同」大概敘述了這巧合。
(剩下的精彩分享就交由未來的影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