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們介紹了正體文字的隷變,其標誌着中國文字由古文系統到今文系統的變遷,然而正體的發展要在經歷了由隸書到楷書,才算真正穩定下來。以下我們便談談楷書發展由形成到成熟的三段時期。
楷書始於魏晉南北朝,其時人們發現隸書雖則華美,但蠶頭雁尾的字體並不便於上下連貫。為了書寫的便捷和流暢,人們漸漸減少隸書的波磔,横劃從隸書的向上挑出轉成往下按頓和向左回收,撇劃收筆由按頓變成挑出,形成勾、挑、趯等形態,而文字也漸從扁形大致結成方正,於是文字便更容易作上下連貫。書法史上,初期楷書的奠基者一般被認定為鍾繇(代表作:《宣示表》、《薦季直表》)和王羲之(代表作:《樂毅論》、《黃庭經》),兩人的字體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及後,中國分割成南北朝,楷書頓分「北碑」和「南帖」雙途發展﹕南方士人好老莊、尚自然,書風清朗而疏以逸氣,力圓勁而出以秀潤,碑少帖多,大致維持鍾繇和王羲之的書風;而北朝由少數民族入主,其性格剽悍和崇尚武力皆現於書風,故北碑結體傾斜,點畫露鋒,轉折位雄奇角出、豪健爽辣,代表作有《楊大眼造像記》、《張猛龍碑》等。
而世情「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書風亦然。在南北朝末期乃至隋朝統一,南方文化漸滲北朝,書風也合二為一,漸現渾穆遒勁的《龍藏寺碑》、端整妍美的《蘇孝慈墓誌》等,可謂「洗六朝之餘習,開歐褚之先聲」,在書史上承先啟後,成為唐楷的根基。
唐代之初太平盛世,太宗著重教化修文,楷書更在北碑南帖的基礎上有空前發展,數位書家所作的正體都各具特色。當中的表表者有初期的歐陽詢,其字點畫勁挺、結體瘦峭;中期的顏真卿,其字點畫渾厚、結體寬博;晚期的柳公權,其字融合歐顏之風,雄秀挺拔。這段時期楷書日臻圓熟,諸位書家的楷書都成了日後人們寫正體的模範。
唐楷以後,正書發展一方面典範已定,另一方面也意味其已走向窮途,故宋以後人們都傾向行書化,擺脱唐楷的法度森嚴而轉向重視作品的美感意趣,有的清秀俊朗,有的雍容典雅,當中也偶有異軍如元代的趙孟頫,其字線條流暢、温潤遒美,和歐、顏、柳並列楷體四大家,但終究其字之韻味也不離前人所書和略滲的行書元素。至於清代碑學興起,人們復臨魏碑和唐楷,也僅舊酒新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