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在鍋子上的文字——金文

2023/08/08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金文,是指青銅器上的文字。由於西周至戰國時期,「銅」稱為「金」或「吉金」,因此銅器就是金器,銅器上的文字也就稱為金文。青銅器裏「鐘」和「鼎」的數量很多,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以「鐘」和「鼎」概括一切青銅器,金文的別名又叫「鐘鼎文」。

一般認為青銅器是透過將銅液倒進預先做好的泥模中,冷卻後打碎泥模而鑄成的。由此,金文可以分為鑄造的和刻劃的。鑄造的金文是預先用泥條捏成,排列在泥模中,打碎泥模後文字便已鑄在青銅器上,字體線條圓潤豐滿。另一種金文是青銅器鑄好後才把文字刻上,也有可能是戰爭中搶到敵人的青銅器,便把自己的戰功刻在戰利品上,刻劃的金文字體線條比較瘦削。

毛公鼎拓片(局部)

毛公鼎拓片(局部)

殷商晚期的青銅器多數只有族徽圖案或者一至五個字,由西周初期起,青銅器銘文愈來愈長,目前銘文最長的青銅器是毛公鼎,一共四百九十七字,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由殷商晚期直至戰國晚期,鑄或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都可稱為金文,可見金文的興盛期很長。到了秦朝的銅器,字形基本上與篆體接近,我們就不再稱它們為金文了。無論是西周歷史還是東周諸侯國的發展脈絡,青銅器銘文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材料。

55會員
150內容數
以儒學、古文字、武俠評論以及書法為主的文化普及工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